在大家喧嚷的倒數聲中,2007年熱熱鬧鬧的來了。好快,2006就這樣「颼」的一聲過去了(語出「金舞台」)。如果要我為去年做個總結,我會說:「2006年是我覺得過的最快的一年。」是的,過的最快的一年。感覺好像做了很多事,又好像很多事沒做,然後時間就這樣子莫名其妙地溜走了。
昨晚打了個電話給老媽子,跟她道了聲新年快樂。笑談中老媽子提起去年元旦的事:「2006年的新年,我可是在你家幫你掃廁所清廚房呢!」
是呀,我都快忘記那回事了。
2005年八月,那時我正式脫離學生身份,展開社會的新鮮人生活。我找了一個地方租了下來,將在台北累積了八年的書籍與衣物統統搬到一個二坪不到的小房間裡。如果有一把火把我的房間燒了,八年來的記憶就會像D.H. 勞倫斯少年時的存錢筒般,空空如也(語出村上春樹)。我過往的回憶也將一切空白,歸零。
- Jan 01 Mon 2007 04:50
跨年
- Dec 31 Sun 2006 16:45
不負責任影評:《滿城盡帶黃金甲》

西元2000年,李安的《臥虎藏龍》在全球商業與藝術電影市場上大放異彩,不但帶領中國武俠世界進入另外一個紀元,一場檯面下的「武林電影」大會似乎也蠢蠢欲動。西方電影(尤其是好萊塢)開始迷戀港式電影裡的鋼絲武俠(Wire work),並且大量將其使用在主流電影的拍攝。
除了向東方電影的借光借火外,投資者亦同時看準亞洲市場,整兵旗鼓大舉投資亞洲電影的拍攝,特別是「武俠」電影。從何平的《天地英雄》到周星馳的《功夫》,全部都是外眾挹注的跨國合製產物。張藝謀的首部武俠作品《英雄》也在那時順勢而生,從此展開一連串形式大於內容的張式武俠世界。
身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張藝謀,面臨了前幾代導演所沒有的時代包袱(或是解脫),也就是大陸文化開始迅速地市場化。不再替黨國機器與藝術服務,中國電影自從開始往國外影展(特別是歐洲藝術片市場)邁進。這股風潮到了西元1993年來到了最高潮,三位中國第五代導演分別推出自己的代表作:張藝謀的《活著》、陳凱歌的《霸王別姬》與田壯壯的《藍風箏》。其中除了《藍風箏》被中國官方禁演,導演田壯壯被封殺外,張藝謀和陳凱歌則是平步青雲至今。
《滿城盡帶黃金甲》改編自大陸知名劇作家曹禹的作品《雷雨》。《雷雨》以三十年代的中國為背景,講述一個大家庭如何在個雷雨之夜裡造成三個兒女慘死,二名妻子發瘋的悲慘故事。這個劇本原本是對於整個中國社會的反封建控訴,在張藝謀的改編之下,卻成了弒父亂倫的深宮秘史。片名《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典故則來自於唐朝文人黃巢的《不第後賦菊詩》。由於黃巢久試不舉(註:指進京趕考卻常考不到舉人,故曰「不舉」),於是寫了「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一詩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怨懟之氣。
《滿城盡帶黃金甲》一上映,觀眾的反應呈現二極化。可能是因為台灣與中國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政經局勢,以及張導前二部對紅白藍三原色致敬的色彩測試片,導致許多觀眾多少都帶了偏色鏡在看張藝謀的電影(不然眼睛會瞎掉?)但持平而論,我覺得《滿城盡帶黃金甲》並非一部失敗的作品。相對於之前形式主義作祟的《英雄》與《十面埋伏》,《滿》片算得上是最有誠意的宮廷亂倫史詩了。
- Dec 21 Thu 2006 05:20
不負責任影評:《他與她的男人》(Homme de Sa Vie, L')

美到令人屏息的光影流動、一個擁有幸福生活的美滿家庭,在一個美不勝收的世外桃源定居。這一切看似美好的生活願景,卻因為一個男人的介入而破壞了整個平衡。這不是老公尋花問柳的外遇戲碼,也不是老婆年過四十的紅杏出牆,而是一段柏拉圖式的同志精神式外遇,法國女導演Zabou Breitman的最新作品,《他與她的男人》。
一個愛上有婦有夫的男人,這故事放在《斷背山》熱潮的脈絡下或許顯得老梗,但在導演別出心裁的鏡頭下,同志間纖細敏感的心境流轉與與風光明媚的普羅旺斯,都被紀錄在流光殘存的底片光影中,射照著每個人心裡頭那座,曖昧不明的斷背山。
《他與她的男人》描述一個居住在法國鄉間的小家庭。男女主人費德烈夫婦都是熱心善良的模範夫妻。某日,隔壁搬來新鄰居雨果,他們邀請雨果前來做客。一群人酒酣耳熱之際,雨果向眾人表明自己是同性戀,讓原本熱絡的氣氛一下子降到了冰點。
當天晚上,費德烈與雨果二人徹夜長談。雨果談自己的同志生活,費德烈則談論自己的家庭。但費德烈萬萬想不到,之後的生活似乎便以那夜談話內容為世界觀般向外輻射出去,最終竟然改變了他自己的命運……。
近年來的同志電影非常多,大部份都以通俗的劇情片模式帶領觀眾進入同志的世界。但《他與她的男人》所處理的不只是單純的同志觀,還有異性戀者對於潛在同志基因的蠢蠢欲動。它不止討論同志之所以為同志的先天因素,亦用佛洛依德的心理學角度,去剖析家庭/父親對於同性戀者所可能帶來的後天影響。
- Dec 15 Fri 2006 20:26
不負責任影評:《時空線索》(Déjà vu)

近幾年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電影不少,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應屬Eric Bress和J. Mackye Gruber所執導的《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 2004)了。奠基於「如果一切可以重來」的假設,《蝴蝶效應》以一個極為誇張的前提(讀日記就可以時光倒流?)大玩時空交錯與平行空間的概念。
由於故事高潮迭起,儘管沒有大明星(當時Ashton Kutcher給台灣觀眾的印象還停留在《豬頭,我的車呢?》的喜劇演員之流)撐腰,也一躍而成該年最受矚目的電影。即便是隔年類似題材的《顫慄時空》(The Jacket, 2005)請來了奧斯卡影帝Adrien Brody和清秀女星Keira Knightley,也不及《蝴蝶效應》當年的成就。
相對照於今年的《時空線索》,如果拿掉風格化的攝影及導演所拿手的,在戰略室裡運籌帷幄的倒述手法,整部片滿是漏洞的時空邏輯和華而不實的時光機器,只能說是金玉其外而敗絮其內。
《時空線索》描述一名菸酒槍炮管制局調查探員道格(Denzel Washington 飾)調查一樁震驚全國的遊艇爆炸事件。FBI特殊探員安佐(Val Kilmer 飾)邀請道格進入特別調查小組,利用FBI內部的高科技衛星重現系統,追蹤案發「四天半前」所有關鍵人物的行蹤走向。在調查過程中,道格不知不覺地愛上一名素昧平生的受害者。透過時空機器的蒐證,FBI順利地抓到兇手,卻無法挽回爆炸案所有受害者的性命。於是他決定抗命,親自回到過去,企圖改變這個「結局」……。
以大量風格化攝影、拼貼的鏡頭剪接,以及倒述型敘事見長的導演東尼史考特,前幾部電影的評價可說是毀譽參半。靠著前幾年《間諜遊戲》與《全民公敵》的叫好叫座,讓人們重新注意這位「史考特」家族裡的另一位優秀導演。但前二年的《火線救援》與《女模煞》似乎令他陷入另外一種創作上的瓶頸。
- Dec 14 Thu 2006 07:17
義大利黃金時期繪畫特展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將於今天展開「藝術與宗教:義大利十四至十七世紀黃金時期繪畫特展」
一連三個月,展出32幅從未外借的基督文明繪畫
金桔粒此行到義大利,就是幫他們拍攝繪畫自各地美術館借出後,經過condition report包裝運回臺灣的過程
雖然我不是教友,但是能夠親眼看到這些文藝復興之前,藝術家們眾聲喧嘩的作品
也頗令人感動
這支影片是我和義大利同行旅人James體制外自行剪輯的Teaser
雖然因為網路上傳的關係,聲音和影像沒有對的很準
- Dec 11 Mon 2006 16:14
前往錫安那的途中,坐著古城的火車與我那古老的夢

前往義大利古城錫安那的火車廂裡,我遇見一位女孩。
女孩坐在我的斜對面,一上車便優雅地將書包放下,自裡頭拿出一本書和i-Pod出來,用耳機隔絕了音樂之外的其他聲音。我則以一種異鄉客的優勢(就是可以以好奇心為由,大膽地四處張望周遭的事物),仔仔細細地打量著女孩。
女孩應該是義大利人,因為她有一張充滿義大利血統的精緻五官。她手上拿著筆記,不時咬著筆,在上頭記些什麼。可能正在準備一場待會在錫安那的考試,或是記著下課之後的活動:跟男朋友出去約會、到圖書館繼續埋頭苦讀,或是到錫安那頗有中古風味的小酒吧裡點杯啤酒,然後與女性友人聊天,微薰一整夜。我似乎已經幫她訂好行程一般,像藍圖一樣預測著之後的一舉一動。
火車窗戶不斷閃過異於台灣街景的異國風情畫,女孩的一顰一笑皆讓我著了迷:姆指輕按原子筆的卡啦卡啦聲、用食指輕微調整耳機的纖細動作、看書時長長的睫毛像孔雀開屏般地眨晃時光、以及翻書時深呼一口氣背脊挺直的高雅,一舉一動都讓我目不轉睛。
我突然想起了川端康成的《睡美人》,我就像那群沒有性能力的老頭般,躺臥在被藥迷倒的纖裸少女旁,藉由凝視年輕肉體所帶來的視覺刺激,來取代自己褲襠下那頹軟無力的男性自尊。當然我不是視姦系的澀谷怪老頭,只是想從那去理性的目眩神馳中,去解構出一絲對於異國際遇的想像和脈絡。
- Dec 08 Fri 2006 04:53
Trapped in Italy

I am now in Frankfurt, Germany.
My friend James and I should be on the China Airline plane heading to Taiwan right now.
Due to the god damn delay train in Italy, we missed the plane.
When we rushed to the entry gate, the plane even didn't take off.
But they just told us that the door was closed, and there is no way getting into the plane.
To our happiness, the local flight attendents on the ground treated us very well.
They helped us book the flight ticket from Roma to Frankfurt.
- Dec 02 Sat 2006 19:56
生活-金桔粒在義大利
自從2004年幫國科會老闆到新加坡開會後,這是我第二次出國
從新加坡回台灣的前一天,台灣發生了319槍擊案,隨後產生的新總統問題便紛紛擾擾地,爭論不休。由於我參加的是一個關於政治選舉研究的國際團隊,研究競選網站對於選舉形態的改變。成員來自世界各地,而我是唯一一個台灣人,因此一時之間便成為當紅人物,圍著我問了好多好多非關我專業的問題。
那是一次很有趣的經驗。
第二次出國,也是出差。只不過這回不是到新加坡,而是義大利。很多人聽到「義大利」,第一反應都是「哇,真好。」當然我不會得了便宜還賣乖說「還好啦,我是去工作!」說興奮是在所難免,畢竟這是第一回到距離台灣那麼遠的國家。但我還是會緊張,因為去的是非英語系的地方(我不會說義大利文)。再者,我們這次的行程很趕,要在五天之前拍完羅馬、米蘭、梵蒂崗六所博物館的部份畫作。醒著的時間都是在工作拍攝,幾乎沒有時間好好的坐下來,享受一下義大利的異國風光。
不過,光是能夠到國外開開眼界,就已經算是值回票價了。所以,我也沒有什麼好挑剔的啦!
- Nov 30 Thu 2006 01:25
生活-壓力
一直以為自己的抗壓性和EQ都蠻高的。即便工作再累再忙也能維持一貫的形象而不崩潰。直到最近才發現工作壓力已經大到將自己的耐性和平常心,像使用多年的輪胎一樣慢慢給磨平了。
最近在讀賴聲川的《創意學》,覺得很有意思。在逐漸注重文化創意產業的現今社會,當一個人的文化資本強度已經開始大於其他傳統產業。原來虛無飄緲的靈光乍現,也成為推動新時代的神。
前陣子看《美國天使》時看到一段對白,一對穿著誇張華麗的潛意識男女,探討著人類的創意來源所謂何來?他們認為,所謂的「創意」或「創作」,不過是自身的生活經驗的反芻,然後依照每位創作者的背景不同,而展現出不同的樣貌。
因此,即便是出生在一個平凡再也不過的家庭如我,也有機會透過思考過程與創作機制,反芻自身的生命經驗來創作。若那故事平凡無奇,人們便稱之為「通俗」;若那故事前所未見,那便稱之為「創意」。
當然這是自己對於「創意」的粗淺解釋。而且再次重申,這不是我今日這篇碎碎念的重點。
- Nov 27 Mon 2006 03:29
生活-忙!
雖然我常常說自己很忙,但從來沒有像現在體認「忙」的感覺如此的深。忙到連部落格也差點給荒廢了。
事情就像一波波打上海岸的潮浪,前一波海浪尚未平息,下一波便洶湧而至。我像是那追著太陽跑的夸父,企圖替自己爭取多一點的時間,卻總是無情地被被時間遠拋在後。
隨著昨日金馬獎頒獎典禮的結束,今年的金馬影展終於告了一個段落。今年承蒙貴人賜票,看了不少電影,再加上參加了金馬頒獎典禮(只是觀眾),算得上是歷年以來最完整的金馬影展紀錄了。影展期間,我幾乎都將自己關在黑黑的電影院裡,看著世界各地的導演無所不用其極地揮灑自己的才華與人生歷練。每看一部電影,就好像多認識了一個新的人、新的世界。
感受如此多樣的人生,難免跟自己的生活來做比較。相對於大銀幕裡放大的人生悲劇而言,我的勞頓忙碌與煩惱似乎就變的微不足道了。
12月初要到國外出差。在那之前有許多案子要完結做個交代。回國之後還要投入另外一部作品的拍攝。行程很緊很趕,雖然生活過的緊張刺激也算有意義(至少做的都是自己喜歡的事情),但沒有小助理的我無論多麼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得事必躬親,再加上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真想要一個《命運好好玩》裡頭的搖控器,將自己的生活快轉到事情做完,躺在床上睡大覺的那一天。
- Nov 09 Thu 2006 01:23
幫我點根蠟燭
- Nov 08 Wed 2006 02:09
金馬短評:《巴黎我愛你》(Paris, Je T'aime)

號稱邀請了20位世界級導演、聘用逾50位國際巨星,以巴黎為背景,以愛為主題的《巴黎我愛你》,堪稱近年來少見的大師級短片吧啡。大量的建立鏡頭串連不同主題的巴黎故事,劇情極為簡短,但獨具風格的攝影美術以及大師意念讓這二十個故事串聯對話成一幅眾聲喧嘩的浮世繪。
每部作品皆風格獨具,從黑色幽默到蘿蔓蒂克,龐大而綿密的作者絮語集結而成的竟是交織細膩的人生百態。每部影片都呈現出濃厚的文化背景與從影以來的風格氣味,除了讓觀眾欣賞作品本身之外,還能在光影翻轉中尋找過往作者的影子痕跡。
最喜歡Tom Tykwer(《蘿拉快跑》導演)所執導的那部短片。娜塔莉波曼飾演一位為了一圓明星夢而到巴黎發展的美國女少,在異鄉認識了視障少年的愛情故事。快速風格化的影片節奏,加上學生作品般濃厚的實驗電影味道,把玩舞台上/舞台下/戲劇化/情緒化的聲音表現的曖昧性,突破一般愛情小品的框景,是一部非常非常精彩的短片作品。
另外還有Wes Craven(《驚聲尖叫》系列導演)用黑色幽默的方式,重新讓王爾德在墓園裡復活,以文學藝術拯救一對瀕臨分手的情侶;Gus Van Sant更以語言隔闔的模糊不清,象徵同性之愛的浪漫與距離。該作品頗有向已逝的搖滾歌手寇特柯本致敬的意味(金馬影展今年有另外一部Gus van Sant的作品《超脫末日》,講的也是寇特柯本的故事);柯恩兄弟則以一貫嘲諷的方式,在地下鐵中批判藝術家與作品四目交觸的孤芳自賞。
- Nov 04 Sat 2006 04:32
有個女孩叫珮珮

女孩斜靠在床邊,有氣無力地看著身旁,有著中年發福身材的男子。他的身子呈大字形,滿臉疲憊地躺在床上,嘴上像是在磨牙邊地埋怨,喃喃自語。
中年男人坐起身,戴著一付黑框眼鏡的他更顯得那油亮圓臉的臃腫,萎軟無力的陽具垂落在跨下。他撥弄著鬆垮垮的保險套,脹紅的臉像一隻正在自慰的猴子,滿臉通紅地撫弄著自己的生殖器,希望重振雄風。可惜那承接著亙古以來血脈與基因故鄉的海棉體,早就因為酒精、壓力與過度的縱慾而變得疲軟不堪。
女孩離開男子的身體,被迫停止剛剛那若有似無的抽動。一時間她好像聞到男人剛剛舔過乳頭與陰毛上的唾液味道,風乾後的唾液有如魚腥般的惡臭湧向她鼻頭。那味道讓她回想起當初坐來台灣的那艘漁船,飄浮在船艙裡眾人的體臭、魚腥與暈船的感覺。
女孩面不改色地抽了一張面紙,輕輕裝咳一聲,將哽在喉頭間的噁心感與那口含著男人前列腺的分泌物而不知該不該吞下去的口水給吐了出來。
中年男子感到有點不好意思。女孩五官長得清秀端正,擁有D罩杯的青春肉體幾乎是所有男人的性幻想。自從男子三十五歲那年第一次背著老婆在西門町街頭尋花問枊一年多來,這名女孩是他目前見過長得最標緻的一位了。儘管如此,他的小弟弟卻還是在緊要關頭時罷工,好像醜男見到了仙女般,自殘形穢的抬不起頭來。
- Nov 01 Wed 2006 10:04
《金桔粒的影像部落格》<br />入圍2006年第二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最佳生活品味類
- Oct 27 Fri 2006 23:05
不負責任影評:《一年之初》("Do Over")

前年的優良劇本出爐時,早就拜讀過鄭有傑的《一年之初》的劇本。只不過在電腦上用PDF看了幾頁,第一段的小胖買彩卷和暗戀女演員的橋段總讓我聯想起朱延平的賀歲電影。而後也就失去耐心,沒有繼續看完後面的劇本。
今年看《一年之初》之前,先看了林書宇導演的《海巡尖兵》,主要演員適巧就是《一年之初》的導演鄭有傑和演員之一黃健瑋。《海巡尖兵》是一段軍中學長與學弟之間觀念落差的故事,相關的劇情相信當過兵的男生一定都感同身受。《海巡尖兵》主要在探討人性,無論你在軍營外的學歷職業貴賤為何,只要你有機會不把一個人當做人看時,人性到底可以殘酷到什麼地步?
《海巡尖兵》劇本簡單,場景也不多,但短短二十分鐘的戲劇張力卻令人看得血脈賁張。鄭有傑飾演一位即將退伍的學長,黃健瑋是一名愛欺負小兵的阿兵哥。一個想要當回正常人的退伍軍人,跟一個剛變老鳥,不把新兵當人看的阿兵哥,以及一個剛入伍還分不清楚自己是人還是畜生的學弟,三人之間的觀念落差在戲精黃健瑋與剛退伍的鄭有傑演來格外生動,也重新讓人思考軍中「不當管教」這四字的真實涵義。
《海巡尖兵》看得是DVD,《一年之初》則是在台北電影節時在中山堂看的(感謝海倫姐姐賜票^^b)。
《一年之初》採用國片少見的多段敘事,描述跨年前夕與元旦二天,五段人生所組合而成的不同故事。五組人物看似無關,冥冥之中卻有某種連結將他們的生活緊密地連合在一塊,並且因為某個環結的改變,造成所有結局的大逆轉。
- Oct 25 Wed 2006 21:20
金馬短評:《心靈遊戲》(Mind Game)

【金馬影展】官方簡介
十分搞笑的成人電影,是《蠟筆小新》導演湯淺政見的第一部劇情動畫長片。
誇張的劇情、後現代拼貼的動漫風格、經過處理的真人照片與卡通交叉剪接的虛實氛圍,外顯且毫不掩飾的性徵圖象(乳房、陽具和小菊花都入鏡了)。無釐頭的搞笑對白搭配意識流的敘事風,讓《心靈遊戲》在搞笑之餘,也增添一股深入探討了日本情欲的文化深度。
《心靈遊戲》在某種程度上,創新了動畫製作的視野。結合二D與三D的動畫技術或許不稀奇,但導演將大量的文化符碼與真人圖像跟卡通人物丟在一塊對話,再加上角色人物的線條大膽而前衛,開頭與結尾快剪接的敘事結構彷彿讓觀眾坐在雲霄飛車上,電光火石間瀏灠角色的一生,以及其間的心念流轉,堪稱一絕。
《心靈遊戲》更突破道德的禁忌,惡搞「以各種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的上帝,搖身一變成為瘋狂搞怪的摩登大聖。腥辣與正經的話題不斷地交錯,創造出一個綺麗而又後現代的拼貼風,象徵日本大量接受外來文化的混種(Hybrids)面貌與衝擊。
- Oct 24 Tue 2006 22:48
金馬短評:《我喜歡你》(Su-ki-da)

【金馬影展】官方簡介
如果你是衝著《NaNa》裡可愛的宮崎葵,或是漫畫式的可愛劇情,來看《我喜歡你》(Su-ki-da),那你一定會失望,而且是非常非常的失望。因為《我喜歡你》是一部很怪很怪的電影,但我卻很喜歡很喜歡。
影片的節奏很慢,慢到你似乎被銀幕吸了進去,跑到電影裡跟男女主角共同呼吸那段時光每分每秒的空氣般。大量的戶外天空的空景,導演好像在寫日記一般,開頭總是要寫「幾月幾號天氣○」。片中除了男主角用吉他彈的那幾個單音外,沒有任何的配樂。
電影的節奏很慢,劇情很悶,戲也很少,淡的像一杯白開水。然而這種觀影經驗,是除非進電影院觀看否則(在家一定會快轉)無法體會的青春況味。
影片的一開始,是一個近乎日劇般的純愛情節(有什麼比穿著制服的學長坐在河堤邊彈吉他吸引女同學的注意更純愛了呢?)宮崎葵飾演一名深沉的聰明女高中生。頭髮總是直中帶亂,紛亂的瀏海帶些高中女生獨立自主的個性。宮崎葵飾演的優被同學Yosuke的憂鬱氣質所吸引,於是她主動接近Yosuke,表露出喜歡之情卻說不出口。
- Oct 12 Thu 2006 01:40
金桔粒小小說:《回家》
- Oct 11 Wed 2006 03:04
不負責任影評:《盛夏光年》

李安的《斷背山》成功後,現在只要任何導演拍有關於同志的電影,不免都有「題材政治正確」、「一窩蜂」的聯想。儘管有老前輩的壓力,號稱台灣第一位七年級導演的陳正道,還是以同志為主題,拍攝了一部青春與孤獨的美麗電影,《盛夏光年》。
《盛夏光年》原名《無伴奏》,曾獲2004年的新聞局電影長片輔導金。《無伴奏》講的是一段奇幻的音樂愛情故事,描述一位只要聽到音樂,身邊的事物便會產生變化的少女,認識了一個不得志的樂團。二者揉合夾雜在一塊,頗有日片《NaNa》加《艾蜜莉的異想世界》的組合,十足商業電影的樣態。
拿到輔導金二年後,在經過一連串的商業案子與拍攝完第一部類型電影《宅變》,並且在票房上得到不錯的成績,陳正道開始思考自己下一部電影的走向,如果再依《無伴奏》的格局去走,只會是另外一部美麗卻通俗的愛情電影。如果故事本身無法感動自己,那勢必也無法感動觀眾。於是,陳正道決定更改故事,請來電視劇《危險心靈》的編劇之一王紀堯重寫故事大綱,以星系為象徵意義,創作出一個世紀交替的三個年輕人,探索自己青春、慾望與未來的愛情故事。
《盛夏光年》的故事圍繞在二位男主角,正行與守恆身上打轉。他們二人小時候,因為老師一個約定而結交為朋友。在青澀的成長過程中,二位男孩看似單純平凡的生活,開始產生莫名而強烈的同性情愫。兩個人的曖昧關係直到女主角惠嘉的出現而開始出現變數。在同男異女的愛情遊戲裡,掙扎糾葛的青春之歌於焉開始……。
僅管電影長度不長,演員也不多(只有三位)。但我不得不說,《盛夏光年》是今年夏天看起來最舒服的國片之一。久雨不晴的鐵灰城市、憂鬱淡藍的路畔街光,整部電影的色調是個隱喻;潮濕的城市也是一種隱喻,象徵那種流動在人的血液裡極為不安卻又無法控制的狂潮,在守恆、正行與惠嘉三人間流篡。
- Oct 11 Wed 2006 01:17
HBO六呎風雲第五季

引頸期盼,HBO終於播出《六呎風雲》第五季了。
今天看了前二集,就覺得心情沉重。當然不是因為戲拍的不好,而是因為太多的情緒壓縮在短短一小時的節目內,心裡似乎還不能立刻接受那麼多的衝擊。
藝術家的創作危機、同性戀的後代問題、夫妻間的情感磨合、老年人的婚姻生活……諸如此類的生硬話題,在編劇的巧手之下,全部變成戲劇化的浮世繪,不但一針見血點出問題重點,也感受到身之為人的壓力與挑戰。
下面這篇文章,是二年前第一次接觸到這部影集所寫的文章。等五季全部看完之後,再做個比較全面的比較。
(以下舊文重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