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六年,當李安以《斷背山》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時,許多人都認為這是台灣影人在國際影壇的極致表現。但其實早在二○○○年,台灣另外一位導演楊德昌,便以電影《一一》拿下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殊榮。
然而,同樣得到國際影展的肯定,李安和楊德昌之後的際遇似乎大相逕庭。《斷背山》全球票房高達一億六千萬美金,李安的聲望也如日中天。反觀楊德昌的《一一》卻因版權與通路問題,不但無法在台灣上映,連DVD的發行也是一直乏人問津,直到最近才發行。楊德昌也因此對國片市場失望,移民美國。昨日因大腸癌逝世美國家中。
楊德昌的遺作《一一》從台灣的中產階級家庭出發,拼湊生活中的瑣碎物事,重現真正屬於台灣精神的社會圖像與人文關懷。可惜這類電影台灣觀眾並不買單。因為在多年來好萊塢電影的洗腦與侵略之下,觀眾對於國片早已失去信心與耐性。新電影導演的自溺與喃喃自語,成為台灣近十五年以來票房不利的藉口與理由。為什麼?
因為政府與社會並不重視藝文活動。在全球化資本流動的現在,財團間的併購與整合,造成越來越嚴重的資源結構失衡。好萊塢電影挾著雄厚的資金,製作預算天文數字的商業電影,加上電影通路的蠶食鯨吞,台灣一個叢薾小島,要對抗好萊塢這個吸金怪物,只能說是難上加難。
但是我們的政府似乎沒有重視這個問題。其鴕鳥心態從最近台北電影節便可略見端倪。美其名是「電影節」,觀影場所卻令人不敢恭維:中山堂與城市舞台都不是正規的電影放映場所,連唯一的豪華電影院也常因隔壁廳的商業片音效而影響觀影效果。反觀國外的電影節,不但沿路上都是電影節的宣傳旗幟,放映地點也多是設備良好的電影院。電影節做為國內外影人交流的重要時節,政府相關單位卻不願改善最基本的觀影環境,對電影節的忽視由此可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