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剛結束,昨天去便利商店買報紙,跑了三家,架上的蘋果日報全都空空如也,不信邪的又跑了二、三家,發現「蘋果日報」像是登了外星人登陸地球照片一般熱門地被搶售一空。隨手買了一份聯合報,回家上MSN後碰到學弟,提到他們昨天到羅文嘉的競選總部去拍照,正讓遇上狂熱選民上台幾乎切腹的情景。當現場的鎂光燈此起彼落之際,在他們按下快門的同時,突然發現自己嗜血的程度,跟他們在課堂上批評的「狗仔隊」幾乎如出一轍。

學弟問我「在那種情況下,該不該拍照?」時,我沒有正面回答他,卻想起了《狗仔隊》這部電影。

《狗仔隊》是由電視影集導演Paul Abascal執導演筒,梅爾吉伯遜監製的作品,故事講述一位男明星博‧賴拉米由於電影大賣而聲名大噪,引來許多狗仔隊拍攝他的私人生活,甚至影響到他的人身安全。在某次飛車追逐中,狗仔隊的車失事撞上賴拉米一家人,導致他的孩子腦部重創。狗仔隊們肇事後不但沒有逃逸,反而拍下車禍現場照片,大發利市。後來博賴拉米覺醒了,以自己的方式,狠狠地教訓了嗜血的狗仔隊……。

好萊塢拍攝的媒體亂象相關電影其實不少,如勞勃迪尼諾的《千釣一刻》("15 Minutes")就是典型「全民狗仔」的範例。原本期待由梅爾吉伯遜監製的作品能夠為這個通俗劇的題材,注入不一樣的氣象。影片的前半個鐘頭十分精彩,將狗仔隊尖酸苛薄的惡形惡狀描述的令人髮指,既寫實又極富戲劇張力,不禁令人懷疑這是某位明星的真實告白(有一幕指出很有可能是老梅親身體驗的故事,容後再述)。然而,到了影片的後段,卻成為一部不折不扣的復仇電影:男主角從一位飽受媒體壓力的明星老爸/丈夫,搖身一變成為馬蓋仙加皮爾斯布洛斯南,不但設計了許多反圈套,讓當初陷害他的狗仔隊們一一走進死胡同,後來還自導自演了一場引蛇出洞,騙過了警方,抓到狗仔隊的頭兒,然後再以英雄之姿出現在萬人空巷的電影首映會上,接受無數觀眾的掌聲與媒體的鎂光燈……。

嗯嗯,獲得空前的勝利。然後呢?沒有了。這部電影只告訴我們,如果你被狗仔隊偷拍的話,不要怕。將上班的外套藏起來,穿上S型的超人裝,然後你就可以再度演出一場美國英雄主義的勝利戲碼。套一句平時我們最常對明星的風涼話好了:「他該不會真以為自己在拍電影吧?」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果將時間拉成一條細長麵線的話,戴著廚師帽的我們看著麵疙瘩一定會想:「當時許多未盡之夢,其實在都是有時間完成的。」

這是最近被關在家裡面養骨療傷胡思亂想出來的結論。

今天是選舉日,每次必然陷入情緒集體瘋狂的選舉,終於畫下一個句點。就在幾個小時前,一片鬧哄哄的選舉氣氛在今夜嗨到了最高點。前陣子到學弟妹的個人板流覽,發現他們都為了新聞攝影這堂課而忙碌。由於正好撞到選舉,因此他們拍攝的主題幾乎全部都是這二個禮拜侯選人的競選活動。看他們忙進忙出,為了拍一張照片跑遍所有場子,在政治人物面前也顧不得形象與尊嚴,啪啦啪啦的拍下他們人生中嶄新的一頁。

這些激情令我想起四年前,為了「採訪寫作」課,我也曾和一群同學們,投入同樣的狂熱,在不知未來是何物的壯志雄心下,野心勃勃地擷取所有必須的社會養分,在短短的一學期內消化吸收。從那時起,我們走出了封閉的校園,開始接觸社會的一切。我們到中正紀念堂的造勢晚會拍照、寫稿、訪問,並且在人山人海的群眾之中,手牽著手,避免走失;在偌大的選前之夜裡捕捉民眾激動的情緒。四年前的羅文嘉,沒有今晚悵然若失的落選感言,而是以新科立委的身份牽著陳總統的手,意氣風發地祈福台灣(也祈福自己的)未來。記得那天拍完照後,我們還在廁所碰到他。當時為了展現自己的專業(其實是怕冷場),硬是掰了好幾個單一選區兩票制的開放題目讓他自由發揮,來填補從廁所走回舞台上的時間空白。

現在回想起來,那段在中正紀念堂拍照採訪的時光,儘管只是短短的二個鐘頭,卻在我的歲月裡劃下深刻的印記。儘管都已經好遠好遠,但是看了學弟妹的日誌們,似乎自己又被拉回到那個成天被採訪作業搞的焦頭爛額的研一生活。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Dec 02 Fri 2005 14:42
  • 脖子


上禮拜朋友拜訪,為了展現自己的好客,便將床借給他睡,自己睡床沿,沒想到一覺醒來:落枕

說老實話,落枕也沒啥好大驚小怪的,誰沒落過枕,不是嗎?痛個幾天也就算了。沒想到,過了一、二天快好的時候,某天騎在路上,可能是眼睛的水平移動與脖子轉速不協調,沒有注意到後方來車,不小心就跟別的機車小擦撞。

出事的一瞬間,我忘了自己落枕這回事,脖子當做沒事一樣反射神經的往後轉。當我瞬間回頭的同時,我立刻意識到:「完蛋了,我的脖子。」
那晚我痛不欲生,整個晚上都睡不著覺。脖子痛到連躺下都很困難。好不容易躺平後,身體還必須保持同一個姿式,不得動彈。只要稍微一個小動作,頸邊神經立刻像隔壁自助餐店老闆娘手上的那條抹布一樣,一股被緊緊旋轉後的痛自肩膀的神經痛到臉脥。

那時,夜半四點,我躺在床上,還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當場有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淚下的空寂感。連績痛了四、五次害得我不敢翻身,稍一翻身後的痛楚不禁讓我在夜半時刻大聲問侯全天下人的媽媽。當真是痛徹心扉。

當晚,我一直處於半痛半醒的潛眠中,第二天醒過來時發現自己的雙眼帶著淚痕。由於傷痛的關係,我打了幾通電話,推掉了幾個約,也延緩了一些工作進程。

我上了MSN,在暱稱上面寫著「痛不欲生,請推薦好的中醫師。」立刻就有許多朋友提供許多建議。但是我發現自己其實是個懶人,有了電話住址醫院名我卻仍然不肯出門看病。我想起大二時英國文學的一篇文章"A Rose For Emily",又想到了張愛玲。我以後該不會也是那種在自己家裡孤單的死去三個月,然後默默的等人來收屍的那種人吧?

有人說,「四十歲之前,人拿健康換一切;四十歲之後,人拿一切換健康。」這突如其來的疼痛,讓我開始思考自己的健康問題。是警訊嗎?還是單純的扭到呢?嘖嘖,我還真不敢想下去了呢?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好吧,我只看過蔡駿的《荒村公寓》,而沒有其他作品的閱讀經驗,如果說這篇書評(如果還稱得上是書評的話)過於主觀或苛薄的話,就原諒我一下了。

打著「人民文學。貝塔斯曼文學新秀獎」的招牌,多部作品創下50萬銷售紀錄的大陸網路作家蔡駿,在台灣出版的新作《荒村公寓》(時報出版)被另外一位網路作家九把刀評論為「在營造恐怖氣氛上非常高竿,還同時擅寫古典華美的愛情,是個好樣的傢伙!」,網路評論似乎也一面倒的叫好,加上書商嚇死人不償命的廣告標語:「膽小者,切勿夜半翻閱此書。」,撩起我對這本書的興趣。抱著一種鐵齒的心態,我站在書店二個鐘頭將這本二百多頁的小說看完。閱畢後,闔上書,只有一個心得,就是……

「X(消音),又是一個"有愛不死"!」

我從小就是個科幻迷,倪匡遠景系列的衛斯理小說幾乎每一本都被我翻爛了,全盛時期(皇冠系列)的科幻小說我也躬逢其盛,只是後來因為量產的關係質素下降,我便慢慢離開倪匡的銀河系,轉向其他的科幻小說家尋找文學養分。黃易的玄幻小說(《遺失的永恆》、《幽靈船》)也曾經吸引過我,國外的如麥克克里頓的小說與科幻影集(《星艦迷航記》("StarTrek: The Next Generation")、《X檔案》("The X-Files")、《法眼奇案》("Millennium")也幾乎是每集如數家珍。對於科幻、奇情題材的小說與影集,我有著特別的偏好與熱忱。第一眼看到《荒村公寓》,他故事架構的開頭的確令人眼睛一亮,且令人有讀下去的欲望。蔡駿應該也是個科幻小說的愛好者(至少我覺得他受到倪匡的影響很大),對於故事的開場、人物對白的設計與劇情的鋪陳,都有一定的功力和引人入勝的地方。然而,或許是內歛的文章看多了,一下子讀到通俗文學,竟產生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我並不排斥大眾文學的寫作方法,因為這是帶領一般讀者進入文字/文學領域的最佳媒介。然而,我也深信一定有更內歛而沉穩的寫作方式(或說是個人偏好),能夠在娛樂中帶出深度,在情節的介紹下既引人入勝,也不會引起讀者的反感。而在《荒村公寓》裡,我看到過多作者針對無關宏旨的細節,做誇張的描寫。我覺得高明的小說,應該是作者藉由劇情本身的張力去吸引讀者,而非在字裡行間中不斷地強調「我發現,我又捲入一件更大的內幕」、「沒想到的是,更驚人的真相還在背後」……之類的贅述滿天飛。

試分析這種寫法,我們大約可歸納出二種可能性:一種是小說本身不夠精彩,於是需要靠這種語言味精來提味;第二個可能性就是:這篇小說原本在網路連載。為了吸引讀者明天繼續閱讀,於是作者必須在每一個章節的結尾,加一個懸疑式的落語,吊吊讀者的胃口,讓他們明天準備繼續點閱網站看文章。這種「網路文體」存在於以網路為書寫機制的平台(如部落格或電子公佈欄),自然是無可厚非,然一旦出版成平面媒體,勢必要做程度上的修改。若我們看的紙本作品不過是將網路上的文章原封不動的拷貝貼上,這麼一來,大家就看網路版的就好,何時再去花錢買一本貴的要死又佔空間的小說呢?

雖然在閱讀《荒村公寓》時,我們看得出作者的野心,有意放大作品格局,從平凡的奇幻故事,融合交雜豐富的中國古典文學、歷史文化背景以及科幻小說的創作力。但對我來說,過多的資料雜亂無章,感覺好像一部大雜膾。作者時而援引古典文學,時而以現代電影來做比喻,連「七夜怪談」、「衛斯理」都入了,幾乎是包山包海。無所不談、無所不包卻毫無系統邏輯的拋出,只讓人覺得作者在炫耀自己淵博的見識(?),而非將真正的資訊安嵌在適合的劇情中。或說,裡頭的許多例子不但不必要,而且有些地方是「引喻失當」。通篇看來,用學術性的語言來說,是「後現代文學裡拼貼與斷裂的集大成」,用普羅語言來講,其實就是「亂七八糟」。

只是,上述提到的缺點,其實都還好。最令人無法忍受的,是本書的「結局」。《荒村公寓》感受到作者的野心,不但有類《七夜怪談》的年輕大學生撞邪的青春元素、蒲松齡與張愛玲文學點綴的文本深度、以及如倪匡衛斯理系列的推理情節(良渚文明),但是上述小說元素所集結起來的結論,竟然只是講一個非常非常普通的命題:「人鬼戀」。啊諾……,看到結尾的疲軟無力,我好像回到二年前,在電影院看到國片《雙瞳》的片尾出現「有愛不死」四個字那般的傻眼。

很抱歉我是個膚淺的人,看到疲軟的結局,真的是會把前面閱讀的高潮統統隱滅掉。《荒村公寓》不見得是一部不好的小說,他有雜亂無章卻堪稱豐富的劇情、稍嫌做作但尚稱多元的角色刻劃、有點硬凹但勉強接受的人格分製情節……,只是這一切兜起來,怎麼看都只是一本愛情小說。若文案硬要凹成是「膽小者,請勿夜裡翻閱」的恐怖小說,那實在是過譽了。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台灣,民國38年

民國38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當時的省長陳儀為了討好政府,以白色恐怖的方式迫害台灣本省人,即「二二八事變」。在那場事變裡,原本住在台中的望族陳府由於陳儀的迫害而家破人亡,家中的長輩跟裡面的女人相繼消失。不久之後,陳府變成一棟冷清的舊房子,開始有人謠傳房子鬧鬼,不能住人。之後,國民政府徵收了那塊地,並且改建成眷村,分租給老榮民居住。但是卻因為常常鬧鬼,沒有人敢住進去。那塊地一直荒廢迄今。

香港,西元1978年
李麗麗

七○年代的香港,正是經濟起飛的黃金時期。當時香港的影視工業發達,電影一部接著一部的拍。1978年,香港小有名氣的女明星李麗麗受邀到台灣拍鬼片。李麗麗原本以為,她演戲的鬼屋是搭景建造的,但是在拍片中就一直發現不可解釋的異象,如拍攝的第一天,架好的燈光就無預警的從天花板掉下來,差點砸到劇組人員;而場務組所購置的食物也出現短缺的情況。而那些都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李麗麗在拍主戲的當天,竟然穿著她戲中原本要穿的戲服(紅衣紅鞋紅妝),在主景大廳裡面,上吊自殺。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蘋果電腦的預告片網站上看到Naomi Watts的新作《Ellie Parker》,在美國才剛剛上映,台灣的映期還不確定,但是光看內容的前衛性,我相信國內片商要引進應該是遙遙無期的。

僅管故事背景真實地在好萊塢上演,但主人翁Ellie Parker是一個虛構的角色。本片描述一位希望在好萊塢一圓明星夢的菜鳥演員,為了爭取演出的機會走遍各處的試鏡。而就在她尋夢的過程中,同時也面臨了真實生活裡的喜怒哀樂。《Ellie Parker》全片以DV拍攝,是導演Scott Coffey入圍2001年日舞影展的參賽作品,原片長僅16分鐘。但由於以DV製作的偽紀錄片效果極佳,再加上Naomi Watts的完全詮釋,播放之後的佳評如潮,因此導演與演員們原班人馬拿起DV,重新拍攝了新的鏡頭與劇情,剪輯成一部95分鐘的長片,並且進入了藝術院線放映。

我一直很喜歡Naomi Watts這位女演員,從《穆荷蘭大道》裡令人驚豔的女同演出、《靈魂的重量》中成熟內歛的寡婦、《七夜怪談西洋篇》裡愛子心切的母親、以及即將上映的《金剛》,裡頭楚楚可憐的女演員。Naomi Watts有一種好萊塢女星少有的氣質,她的演技往往讓人感受到悲傷,一種命定的悲劇,如《靈魂的重量》裡承受家庭破碎的年輕少婦,Naomi的憂鬱本質就將這個角色詮釋的入木三分。

除了女演員的演技外,該片的實驗性格也是值得效法的地方。為了加強紀錄片的真實性,全片以DV手持拍攝,感覺好像在看"N.Y.P.D."之類的真人實境秀(雖然說從頭到尾的人物都是虛構的)。近幾年來利用DV/HD做為電影媒材的影片越來越多,阿巴斯就常常拿著DV攝影機拍攝小人物的一舉一動,從日常生活中去探堀電影裡的符號意義。DV製作的影片雖然大大減省拍攝成本,但所創造出來的質感卻與真實的電影有很大的差距。不過我想,只要有好的劇本,以DV為媒材的影片反而成為一種另類的影像風格:曝光值過大、反差小、畫面平板無景深,製造出家庭錄影帶或是紀錄片的感覺。至少在偽紀錄片上,《Ellie Parker》算得上是做的很成功的一部作品。

我覺得《Ellie Parker》可以成為台灣學生作品或是獨立製作的一種典範。它提供了電影拍攝的另外一種可能性,也證明了以DV拍攝出的電影,其質感與藝術價值不見得會輸給底片。雖然說「電影感」是所有電影人一輩子的追求,以24格底片的逐格造夢是完成導演夢想最終的奇檬子。然而在數位科技日新月異的21世紀,30格的DV的確節省下不少的成本,迎接電影拍攝的數位時代來臨似乎是時勢所趨了。希望國內片商能夠多多引進這類低成本高藝術價值的獨立影片,以相同的製作環境來做為己身的借鏡,我相信對於國片的發展是有絕對正向的助益的。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你試過「寂寞遊戲」嗎?在多少孤枕難眠的夜裡,當情人的面孔漸漸消失,寂寞焦灼的心如炙手可熱的木炭,幾乎要將眼耳口鼻身意燒得精光時,她會悄悄的來到你身邊,用柔軟的語氣向你靠近,建議你來玩個「寂寞遊戲」。

哦哦,你不用怕自己沒資格玩這個遊戲。只要你會感受到寂寞,並且曾經在萬籟俱寂的夜裡,渴望另外一個身體的溫度,想像水乳交融的慾望交迭,嗯嗯,那你俱備資格參加「寂寞遊戲」了。

妧就是這樣子悄悄地向我逼進的。我不曉得她為何要如此稱呼她自己,只知道她是從很遙遠的地方來。

「寂寞的相對詞是什麼?擁有!人要怎麼樣才能夠彼此擁有另外一個人呢?」妧柔言細語的說著。「擁抱吧,當你擁抱一個人的時候,你會發現肉體的存在感因為相對應於另外一個肉體的依存而產生。如果說"冷"與"熱"是溫度在程度上的再定義,那「寂寞感」就是相對於「群聚」關係的再生產。也就是說,二個人互遞體溫的擁抱,是造成「寂寞感」的元凶!

「我知道你很寂寞,」妧撫摸著我的雙頰,用秋水般深沉湛藍的眼眸望著我,「接受我,我帶領你參與這個寂寞遊戲。」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肚子痛去上廁所胃腸舒緩點回來再寫
肚子痛去上廁所胃腸舒緩點回來再寫
肚子痛去上廁所胃腸舒緩點回來再寫
肚子痛去上廁所胃腸舒緩點回來再寫
肚子痛去上廁所胃腸舒緩點回來再寫
肚子痛去上廁所胃腸舒緩點回來再寫
肚子痛去上廁所胃腸舒緩點回來再寫
肚子痛去上廁所胃腸舒緩點回來再寫
肚子痛去上廁所胃腸舒緩點回來再寫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真的淪落到此了嗎?跑來漢堡王的廁所寫文章!我一直認為自己可能有封閉空間創作症!在一坪不到的小小隔間中,周圍傳來其他客人使用廁所的聲音:沖水聲、喧嘩聲、頻繁不已的腳步聲以及餐廳內震耳欲聾的放著徐懷鈺的"怪獸"。

誰說廁所內只能發呆?不是許多大文學家在廁所內放個書櫃,以排遣等待"自然呼喚"的時間嗎?(但我直覺是主人不想借書給人,所想出來的絕招)。聽說還有名作曲家在製作人催稿之際,躲進廁所將歌詞給"擠"了出來,看來廁所對他而言,名正言順的還真是個發洩的場所。

至於躲進廁所寫文章的我,倒也不是欠人稿債。若真要說些什麼,我想大概是要躲"體制"吧?一成不變的生活充斥於記事本中,除了讀書,便是打工,活在表面為自己一手支配、實際上禁錮於大團體作息的時間表中,簡而言之─我在為人而活。排得滿滿的行事曆沒有一件是屬於自己的心靈空間。

腳開始有點麻了,凡事有利必有弊。能躲進陌生、乾燥的廁所內,蹲在TENGO馬桶上,手如打字機般將平時伏在桌前左思右想卻擠不出半個字的稿紙上填滿文字,實在是件賞心悅事。但大腿的血液似乎已經有些循環不良了。雙腿抗議雙手的奮筆疾書,大腦卻不由自主的將思想溢於文字、「答答答」地銘刻在綠色方格內。這另我想到尼可拉斯凱吉在「絕地任務」中講的一句話:「I love pressure。」人果真的是壓力下的動物啊!當代科幻小說家亞當斯曾說:「大部份人百分之九十的事情是在百分之十的時間內完成的。」講得真是貼切。四片隔板便如一個無形的幫浦,我則是封閉空間的水銀,在思考不斷加壓的情況下,將平時最深層、最原始的意識如火山爆發般蹦發出來,氾濫一片白色原野。

當播音器傳來無印良品的歌聲,明顯地較徐懷鈺的舞曲和緩時,腳的麻木也減輕許多。火山爆發結束,衝力減緩的岩漿退回地殼深處,蘊釀下回的爆發。我收起稿紙,做了清潔動作,整了整服裝,洗了手,出了漢堡王。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說《衝擊效應》是多元觀點的單一事件的折衝,那《11:14》就是單一事件所幅射而出的多元面向。

《11:14》是一部帶有實驗性質的黑色喜劇,片中以六個不同的觀點,分別講述在單一事件中,被圍繞在相關時空下的不同角色的故事。由年僅29歲的新生代導演Greg Marcks所執導的第二部作品,《11:14》無可避免地承襲了學生電影最愛使用的多重敘事手法,利用最少的場景和演員去發揮最大的戲劇張力。

由學生/獨立製片的電影,由於在資金奧援上的捉襟見肘,往往必須靠劇情的設定與人物的調度,以最精簡的演員與場地來完成一部九十分鐘的戲劇。《11:14》巧妙地使用了許多重複地點,讓相關場景因人物背景的異質性而重複出現,不但節省來返拍片地點之間的費用,更能有效地調度演員,在最少的場景裡完成最多的演出。劇本中每一場戲都是伏筆,每一句話和動作都與上下文前後呼應。每分每秒的劇情都在導演的精密計算之中,以全知觀點帶領著觀眾,從不同的面向去看待一場看似平凡的車禍發生。

除了絕佳的劇本之外,演員的演技也令人激賞。派屈克史威茲重回睽違以久的大銀幕,身型略顯老態,演技卻顯得精進許多,飾演起一個幾近廢材的頹廢老爸簡直是入木三分;希拉蕊史旺裝醜裝了個大牙套,飾演在便利商店打工的女職員,短短二十分鐘的戲將女職員從可憐搶匪男友的身份到幫他出點子的心路歷程詮釋的再生動也不過;特別一提的是Rachael Leigh Cook,六年前以《窈窕美眉》("She's All That")炒熱Ya片類型的她,飾演一位因為懷孕而詐騙眾男友墮胎費用的不良少女。Rachale Leigh Cook在裡頭的扮相簡直是風騷至極,與她六年前引領的青春形象完全不同。而整件故事也就是因為她為了墮胎的關係,進而與其他六個生命產生連動。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哈哈,這篇公告不是炫耀文啦
而是前陣子參加的華文部落格比賽,要求公布一篇「入圍公告」
所以我就來啦!
大家可以回應這篇文章喲,回應的越搞笑越kuso越有創意的話,網友也有機會抽獎呀
雖然說我比較想把「便利商店」打工篇拿出來當參賽文章,但怕會混淆評審視聽而改歸類成Kuso搞笑類
所以就作罷了


不過還是請舊雨新知繼續支持金桔粒啦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影片網址:http://jimulder.myweb.hinet.net/DiscoverNTU.wmv


1.片名:《發現台大》-人物篇
2.發行: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3.製作:聚焦台灣電影工作室
4.製作人:鄭凱駿
5.執行製作:許家豪
6.導演:金桔粒
7.攝影:莫妮卡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好久沒有看到那麼爆笑的電影了。

有人說日本是一個愛造夢的國家,將許多幻想寄托在綺麗的漫畫當中,讓豐富的角色在架空的世界裡自由自在地發展,進而成為另外一個世界。《戀之門》當真是抓住漫畫的精神,源源本本地將卡通性格的故事用影像傳達了出來。

《戀之門》的主人翁蒼木門,是一位自認為「漫畫藝術家」的無業遊民。他的作品不向資本主義靠攏,堅持創作自己為是「藝術品」的東西。這種乎頑固的根深蒂固的想法,是被同為畫家的父親所影響。而在推廣自己的「藝術」作品給大眾的同時,蒼木認識了愛玩角色扮演(Cosplay)的戀乃(酒井若菜 飾)。一位需要知音來慰藉空虛藝術心靈的落魄漫畫家,碰到一位尋找生命中完美Cosplay搭檔的美少女,這種劇情就像漫畫一樣,男女主角立刻一拍即合,頓時天雷勾動地火,一發不可收拾。許多誇張搞笑的情節也在二人矛盾性格的衝突中擦出亮麗炫目的火花。

像《NaNa》一樣,《戀之門》同樣改編自同名連載漫畫。只是《NaNa》人物的基本設定是站在寫實主義的角度出發,描寫二位同名同姓的女生,共同生活的點點滴滴;而《戀之門》則完全取法漫畫的精神,不論是誇張的演技、拼貼式的鏡頭、炫麗的色彩、以及無厘頭卻又讓人大聲叫好的歌舞片段……,在在就是將漫畫中的後現代精神忠實地以影像呈現在觀眾的眼前。觀賞《戀之門》時,必須將所有理性合理邏輯思考統統拿掉,觀眾只需要沉浸在導演所提供的笑料中即可(註:本片導演松尾鈴木也在片中客串漫畫家的角色,極為爆笑可愛。)。

儘管如此,《戀之門》的內容倒也不是如此空虛。除了實驗電影述事的手法外,《戀之門》其實處理著「藝術」與「通俗」二者之間的哲學觀。蒼木帶著自己的「石頭漫畫」四處碰壁,卻自視甚高堅信自己的東西才是藝術品,其他人都是不懂的欣賞的凡夫俗子;然而這個想法卻被一個小朋友一語戳破(順道一提,那位小朋友打起拳來的認真樣態還真是一絕呀),也就是再如何自認清高的藝術品,若沒有任何觀眾欣賞的話,也不過是沒有生命的「石頭」罷了。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03 Thu 2005 02:21
  • 蝕夢

最近在拍攝一部宣傳短片,密集的拍攝行程壓得我喘不過氣來。適逢區公所又打電話來通知我說下禮拜四要回台南進行兵役複檢,一連串心理與生理的壓力讓我不得安眠,這幾個禮拜以來已經不曉得失眠了多少個夜晚。

某天,趁著電腦正在嗡嗡嗡的燒錄著光碟時,我隨手拿起上個禮拜買的《蘋果日報》,瀏覽著分類廣告上的資訊,從「誠徵業務員」到「公關小姐,無經驗可」的廣告,不一而足。一張八開的版面好像縮小版的人間浮世繪。看著看著,我看到一則分類廣告,上面只寫著二個字:「蝕夢者」。不曉得是心電感應或是神智不清,我竟然對這二個字產生了化學作用。

由於這幾個禮拜來,我一直有睡眠上的困擾。連續工作十六個鐘頭後,躺在床鋪上的我,腦袋卻還像正在冷卻的馬達一樣停不下來。往往都是在矇矓中睡去,但睡得極不安穩。短短的睡眠時間有一半在作夢,消耗掉的體力與精神幾乎和白日一模一樣,等於是沒有休息到。

我曾經考慮去看精神醫生,但他們的回覆鐵定千篇一律:少接點工作啦、多休息解壓、多接觸一下大自然。然後在離開前會開個百憂解或鎮定劑給我。幸好我還有自知之明,懂得在醫生將我餵成藥罐子之前奪門而出,而不是下半輩子變成藥物成癮的廢物。然而,自我控制的時間成本卻又太高,我又一直找不到停損點,因此我仍不斷地被做夢的問題所困擾。

如今,我的問題似乎找到解決的方案,「蝕夢者」!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這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完美,只有平衡的歪斜。」

這段文字出現在大三時創作的一部叫《門》的小說裡,原文引自何方早已不復記憶,或許是村上春樹吧,因為他很喜歡用「平衡」與「歪斜」這些字眼。大學時代純粹被文字結構上的詼諧所吸引,也沒有對這句話去究竟其義,直到現在,四年後的我回頭檢視自己的文字與心態,這般取巧的字眼現在看來竟是如此的膚淺不堪。

這世界所謂的「完美」,是定義出來的,一種形而上的價值觀,而那理想形象往往框架住我們對於事物的真實想像。「完美」在英文裡面是"Perfect","A perfect circle"指的就是「正圓」:一套符合宇宙萬物對圓周律完美定義的圓。所謂的「完美」只出現在數學或是物理上,對於「人」這種生物而言,應該沒有所謂的「完美」而言。

僅管如此,這世界上還是許多人在追求那,永遠不可能企及的「完美」。他們稱自己為「完美主義者」。但這些完美主義者的前提是,他們已經替所謂的「完美」下了定義,只要符合定義之內的成果,都是「完美」。但「完美」需要定義嗎?一個完美事物若真符合宇宙物理、數學原則,那它的存在不是早就該跳脫「定義」這個「不完美」的界限?形而上的東西是超脫一切事物的存在,如果再用語言去定義,那就成了形而下,是會腐敗生蛆隨著時間而死去的事物。「道可道,非常道」,在定義下的完美所成就的完美,豈非野人獻曝的不完美?

或許就是完美的再定義讓人質疑完美的真諦,因此有心人士將「完美」一詞的讚予對象做主客體的交換,轉化成程度上的比較級。「對A而言,B是完美的。」、「對B而言,C是完美的。」由於對於完美的無法企及,人們開始做「比較完美」的分類工作。這當然有語言上的吊詭,即「最高級」的完美何須「比較級」的再修飾?這種錦上添花的語言遊戲終究無法達到世人對於完美境界的終極想像。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坑坑洞洞的椰林大道
走在路上我常常跌倒
路邊美麗的花兒很多
美麗的陷阱也不少

坑坑洞洞的椰林大道
傳說中的聖賢之道
左邊我看到有人沉醉在愛的擁抱
右邊我看到有人遊行呼口號"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怎樣的警匪片才算得上是好看的警匪片?是勢鈞力敵的警匪鬥智?還是劍拔弩張的緊張追逐?如果前者二要件是一部好看的警匪通俗片不可或缺的元素的話,那麼《殺人回憶》鐵定不及格,因為他沒有衝突性的追逐地面,也沒有與時間賽跑的精彩鬥智。但《殺人回憶》真的那麼失敗嗎?相反地,導演奉俊昊向觀眾證明,沒有上述二大商業要素,《殺人回憶》仍然可以成為韓片近幾年來最好看的電影之一。

《殺人回憶》改編自韓國真實犯罪事件。一九八六年,在韓國一個淳樸的小鎮京畿道發生了數起冷血的姦殺案。所有的被受者都被自己身上的貼身衣物綑綁塞口後先姦後殺。這幾起案件震驚了全韓國,警方亦成立專案小組偵查這起離奇的殺人姦屍案。憑直覺辦案的警員朴度文(宋康昊飾演)與另外一位員警總是隨機辦案。他們自稱可以透過嫌犯的眼神來判斷他們是否有犯罪,但其實不過是將可疑的人士抓到招供室裡屈打成招。由於惡行過於囂張引來媒體的注意,因此警方自漢城派來另外一位員警蘇大原(金相慶飾)。蘇大原靠科學證據辦案,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辦起案來的方式與朴度文簡直是南轅北徹。不一樣的辦案方式,目標卻是同一個殺人兇手。然而不管警方如何偵查,兇手似乎總是魔高一丈,順利的逍遙法外,迄今仍然是件懸案。

《殺人回憶》是導演奉俊昊的第二部作品。他以處女作《綁架門口狗》在韓國一炮而紅,不論在票房上或評價上都十分成功。儘管《殺人回憶》講述的是警方偵辦凶殘冷血的謀殺案件的過程,但手法上仍看得出奉俊昊所擅長的喜劇因子。不時出現的幽默感穿插在影片中,讓觀眾在緊繃的殺人氛圍中,仍可得到稍許喘息的空間。

不像一般警匪片著重緝兇的緊張過程,也沒有類型電影中聰明的歹徒與光明警方的正邪對恃,《殺人回憶》所呈現的,是一部人味十足的警界道德劇。奉俊昊以極端諷刺的戲劇手法,嚴厲批判早期韓國警方迂腐的官僚體制,如為了破案不惜刑求無辜人士、使用暴力方式辦案,以及對於科學證據的辦案手法的嗤之以鼻。在劇中的二位靈魂人物,宋康昊與金相慶,分別飾演辦案方式天南地北的二名警探。宋康昊利用直覺辦案,他認為只有美國那麼大的土地才需要用腦子辦案,在韓國這個「跟他老二一樣大」的小國家裡,「只要用雙腿辦案就行了」。諷刺的是,在劇中被他利用來辦案/刑求的雙腿,最後卻因為同伴的腿被鐵釘刺傷,破傷風感染而需要截肢;靠腳辦案/刑求的警察突然失去了雙腿,這種諷刺實在是既無奈又可悲。

而金相慶所飾演的警探,雖然靠著科學證據辦案而屢立奇功。但到了劇尾時,當他發現自己抓到的嫌犯因為科學鑑定的DNA報告而洗脫了嫌疑,理性證據與感性情緒的矛盾衝突時,也一度動搖了金相慶對於科學辦案的信心。我非常喜歡在接近片尾的時候,金相慶拖拉著嫌疑犯到荒野外,準備以私刑處決他,卻被一向大老粗的宋康昊抵擋下來。當一列火車經過,輾過那份從美國來的DNA檢驗報告,金相慶對於科學證據的信心徹底絕望,宋康昊也在此時承認了自己直覺的無能。他看著嫌犯的眼神,說:「媽的,我不知道(他有沒有殺人)。」透過雙眼辨視犯罪與否的辦案童話被惡狠狠的戳破,在「無罪推定」的法治社會裡,科學證據無法證明當事人有罪的情況之下,再如何怨恨嫌犯,無論如何也不能將其定罪。這就是人生的無奈,現實的人生不像佛經上所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或許時機未到,但在那之前,受害者只能以死亡的姿態存在於這世上,存活下來的人則選擇以罪惡感蠶食餘生。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 Oct 06 Thu 2005 15:42
  • 交錯


左圖:彎彎畫的圖
右圖:苦惱的金桔

朋友傳來一張圖,用MSN噹我:「這張好像你哦。」

我看了一下,噗嗤笑了出來,表情還真像,好像我在學他。

圖片摘自另外一個網路漫畫日誌,卡通人物都很有趣可愛,喜歡的人可以過去逛逛,搜刮一些當做MSN大頭貼用。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伍夜怪談》

前幾天借到了一台DVD Player,就順便將之前燒錄在光碟裡的作品轉拷回帶子,回味一下。看著以前自己青澀的作品,有些創意十足,有些不忍卒睹,但怎麼說都是成長的過程,有時甚至邊看邊哈哈大笑起來。拿起研二時製作的DVD,重溫了大家上電視課的畫面,晚上上課的革命情感真是其他課程無法比擬的。當時新聞所的機器不像現在那麼齊全和高級,班上修電視課的人又多,全班15個人分成六組,幾乎每組都在搶同一台機器(而且還只是Sony的TRV-950而已),剪接電腦也是剪一台壞一台,到最後是壞到不行乾脆把電腦的硬碟拆掉裝到自己的電腦裡面剪。雖然環境是如此克難,卻沒人哇哇叫或喪志的說不做了,反而是培養出有問題自己解決的軔性,也加強了大家共同完成作業的那種成就感與喜悅。研究所最精彩的日子應該屬研二時期吧。那時適逢SARS肆虐,我人在東森新聞台的編輯台服務,每天看著千篇一律的電視新聞,深感台灣電視亂象的猖獗不可不止,所以拍了一部小短片《伍夜怪譚》(Danight),來諷刺台灣糟糕又惡質的媒體環境。那時找了同學立人來主演,原本希望趕在畢業之前做為獻給該屆畢業生的紀念,沒想到在拍攝期中,班上的某位同學(沒錯一哥我就是在說你)在戲院前被不良少年以刺刃刺殺背部,原本要獻給全部同學的影片一下子急轉彎,變成獻給了受害同學。好加在班上同學都頗熱情,不會對這種小事在意。影片拍攝十分順利,剪接也多虧大學同學某T在一旁的加油吶喊而順利完成。這部短片在我們的「非典型畢業典禮」當天進行小首映,獲得許多同學的支持與喜好紛紛要求發行DVD(應該都是為了收藏伍立人吧),甚至因記者同學的關係而小篇幅的上了聯合報(感謝潘婷呀)。現在重看《伍夜怪譚》,僅管在拍攝上或剪接上都有極大的進步空間,但是第一部作品的意義,就算殘缺不全,其意義卻大於其他完成度高的作品。放在網路上的檔案就是原初的剪接,一刀未改。我一直認為,維持第一件作品的原貌,有助於檢視將來作品的成長空間。(參考文章:《非典型畢業典禮之伍夜怪談》)或許,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為了重新回味當時拍作業時的感覺。當文字游移在研二時拍攝與剪接的過程時,時空思緒好像也回到那夜晚上課的特殊氛圍:一台投影機,黑暗視聽教室中的光與影,逆光站在影片前的講課老師的巨大剪影(林老師對不起了),以及光影背後,同學們上山下海拍攝的努力過程。雖然現在只能藉由遺留下的DVD,來捕捉那美好時光的吉光片羽。但是團隊合作的革命情感,卻像無暇心靈裡的永恆陽光,暉印在每個參與過程的同學心中,永不消逝。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好吧,她是我姊。

適逢老姊的而立大壽,身為她老弟的我既沒錢請她吃大餐,也沒空陪她到電影院去嗑電影,只能在電腦前面打一篇祝賀文(如果這篇看起來像的話),恭賀我那而立老姊能夠身體健康、吾姊萬歲萬萬歲了。

講起我老姊,應該是個人來瘋吧。家裡面最高的女人就是她了。老媽身高才超過160一點點,我老姊竟然長到173公分,若穿起高跟鞋簡直比我高一個頭。小的時候看她長手長腳的,騎著我和小弟的彆三腳踏車,手腳好像被人抓住的龍蝦一樣侷促,現在想來還是覺得好笑。

當我還是小學時,電台每個禮拜六下午都會播放流行歌曲的廣播節目。那時的老姊會帶著我和小弟作操,一邊唱歌一邊做誇張的動作表情。我們甚至把歌錄下來,節目結束後倒帶繼續跳繼續跳,形成一個很特殊有趣的童年記憶。

老姊很怕貓,怕的要死。在家裡面跟愛貓的老弟根本就是死對頭。老弟養了一隻波斯貓,叫"Nokia",為了彰顯恨貓的決心,老姊的手機總是用Motorola。小時候老弟愛抓弄老姊,總愛放一些貓的照片在她的桌上,或是進門的地方嚇她。記得有一次,老弟將《寰宇探奇》中的一張貓頭鷹照片撕下來,放在進門處嚇老姊。沒想到老姊一怒之下,當著我們的面把那張照片給燒了。自此之後,老弟就變成折尾貓一樣不太敢惹老姊,不過這事似乎也沒有變成任何負面回憶,現在回想起來也覺得小時候的我們似乎做的過火了一點了。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