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陣子跟朋友G吃飯,看到一則「宅男」與「腐女」的新聞,內容不外是待在電腦前面太久的男/女生,只會用網路與人溝通,而不擅長最基本的人際互動……之類的新聞。看完那則新聞後我和G都直搖頭,覺得在台灣,「宅」這個字似乎已被用濫,甚至賦予了另外一個意義了。
新聞媒體所指涉的「宅男」,一般來說,是從日文Otaku(「御宅男」)演變而來。所謂「御宅男」,就是指對特定主題(AGC,即「動畫」(Animation)、「遊戲」(Game)與「漫畫」(Comic))有濃厚興趣,並且廢寢忘食地在網路上討論交換意見的族群。雖然用的是"Otaku"(「御」宅男),但其實那個「御」字並非敬語,而是有嘲諷意味的尊稱。
而與「宅男」相對的,是「腐女」(台灣很多媒體直接寫「宅女」,其實不是很正確的用法)。「腐女」也是一群對特定主題有濃厚興趣的族群,如BL(Boy's Love)的漫畫。宅男與腐女相同,都是對相同話題非常狂熱且投入。背後所屬的社群或許非常龐大,但卻缺乏與人交際的技巧,導致在一般場合常被視為「怪胎」或是不合群的人。
扯遠了,那天和G吃完飯,我們到羅斯福路上的一家咖啡廳坐下來,聊起彼此的生活。G跟我一向都只談工作,那天不知是吃錯藥還是怎麼樣,竟然跟我談心起來。看見從不跟我談心的人突然聊起心事,我當然是好奇心大起,開始專心地聽她說。
G說,她越來越像新聞報導或綜藝節目所指稱的「腐女」。一開始她說出這個詞彙,我還以為她迷上了"Monster"或"凡爾賽玫瑰"之類的日本漫畫……冏rz,後來才知道,G覺得自己的社交活動越來越少,除了工作的接觸外幾乎沒有任何人際互動(她也是SoHo族),除了偶爾與朋友出來吃吃飯看看電影唱唱KTV外,但也僅止於大學還有在聯絡的同學,職場上認識的新朋友幾乎都沒有辦法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