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常常說自己很忙,但從來沒有像現在體認「忙」的感覺如此的深。忙到連部落格也差點給荒廢了。
事情就像一波波打上海岸的潮浪,前一波海浪尚未平息,下一波便洶湧而至。我像是那追著太陽跑的夸父,企圖替自己爭取多一點的時間,卻總是無情地被被時間遠拋在後。
隨著昨日金馬獎頒獎典禮的結束,今年的金馬影展終於告了一個段落。今年承蒙貴人賜票,看了不少電影,再加上參加了金馬頒獎典禮(只是觀眾),算得上是歷年以來最完整的金馬影展紀錄了。影展期間,我幾乎都將自己關在黑黑的電影院裡,看著世界各地的導演無所不用其極地揮灑自己的才華與人生歷練。每看一部電影,就好像多認識了一個新的人、新的世界。
感受如此多樣的人生,難免跟自己的生活來做比較。相對於大銀幕裡放大的人生悲劇而言,我的勞頓忙碌與煩惱似乎就變的微不足道了。
12月初要到國外出差。在那之前有許多案子要完結做個交代。回國之後還要投入另外一部作品的拍攝。行程很緊很趕,雖然生活過的緊張刺激也算有意義(至少做的都是自己喜歡的事情),但沒有小助理的我無論多麼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得事必躬親,再加上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真想要一個《命運好好玩》裡頭的搖控器,將自己的生活快轉到事情做完,躺在床上睡大覺的那一天。
目前分類:i-Life (167)
- Nov 27 Mon 2006 03:29
生活-忙!
- Nov 09 Thu 2006 01:23
幫我點根蠟燭
- Nov 01 Wed 2006 10:04
《金桔粒的影像部落格》<br />入圍2006年第二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最佳生活品味類
- Oct 11 Wed 2006 01:17
HBO六呎風雲第五季

引頸期盼,HBO終於播出《六呎風雲》第五季了。
今天看了前二集,就覺得心情沉重。當然不是因為戲拍的不好,而是因為太多的情緒壓縮在短短一小時的節目內,心裡似乎還不能立刻接受那麼多的衝擊。
藝術家的創作危機、同性戀的後代問題、夫妻間的情感磨合、老年人的婚姻生活……諸如此類的生硬話題,在編劇的巧手之下,全部變成戲劇化的浮世繪,不但一針見血點出問題重點,也感受到身之為人的壓力與挑戰。
下面這篇文章,是二年前第一次接觸到這部影集所寫的文章。等五季全部看完之後,再做個比較全面的比較。
(以下舊文重貼)
- Oct 10 Tue 2006 03:01
銹蝕

前陣子跟朋友G吃飯,看到一則「宅男」與「腐女」的新聞,內容不外是待在電腦前面太久的男/女生,只會用網路與人溝通,而不擅長最基本的人際互動……之類的新聞。看完那則新聞後我和G都直搖頭,覺得在台灣,「宅」這個字似乎已被用濫,甚至賦予了另外一個意義了。
新聞媒體所指涉的「宅男」,一般來說,是從日文Otaku(「御宅男」)演變而來。所謂「御宅男」,就是指對特定主題(AGC,即「動畫」(Animation)、「遊戲」(Game)與「漫畫」(Comic))有濃厚興趣,並且廢寢忘食地在網路上討論交換意見的族群。雖然用的是"Otaku"(「御」宅男),但其實那個「御」字並非敬語,而是有嘲諷意味的尊稱。
而與「宅男」相對的,是「腐女」(台灣很多媒體直接寫「宅女」,其實不是很正確的用法)。「腐女」也是一群對特定主題有濃厚興趣的族群,如BL(Boy's Love)的漫畫。宅男與腐女相同,都是對相同話題非常狂熱且投入。背後所屬的社群或許非常龐大,但卻缺乏與人交際的技巧,導致在一般場合常被視為「怪胎」或是不合群的人。
扯遠了,那天和G吃完飯,我們到羅斯福路上的一家咖啡廳坐下來,聊起彼此的生活。G跟我一向都只談工作,那天不知是吃錯藥還是怎麼樣,竟然跟我談心起來。看見從不跟我談心的人突然聊起心事,我當然是好奇心大起,開始專心地聽她說。
G說,她越來越像新聞報導或綜藝節目所指稱的「腐女」。一開始她說出這個詞彙,我還以為她迷上了"Monster"或"凡爾賽玫瑰"之類的日本漫畫……冏rz,後來才知道,G覺得自己的社交活動越來越少,除了工作的接觸外幾乎沒有任何人際互動(她也是SoHo族),除了偶爾與朋友出來吃吃飯看看電影唱唱KTV外,但也僅止於大學還有在聯絡的同學,職場上認識的新朋友幾乎都沒有辦法交心。
- Oct 02 Mon 2006 03:35
時間足跡

當我還是小的時候,對季節的遞嬗不甚敏感,總是在天氣冷加衣服時才知道冬天來了、天氣熱時制服換季才想到夏天到了。四季,對我來說,不像日時分秒那般可以輕易感觸。當身體機能告訴自己什麼季節來臨時,那季節往往已像久覆膚上的水蛭,吸血多時而不自知。春分夏至秋到冬來只是國文課本的名詞解釋和地理考卷上的日曆時間,而非我判斷季節的量詞標準。
然而,當年齡逐漸增長,生命經驗越來越豐富時,我開始用回憶來替季節分類。春雨眠眠之際我似聞到戀愛的味道,那是一段微酸的初戀;炙夏到來我嗅到汗水的奔放,許多朋友情誼在此時化苗滋長;秋葉紛落我看到分手的顏色,原本燦爛的愛情原色在此時枯黃樵悴;北風颼颼時我緊緊將自己用衣物包住,孤寂與無感是至冷季節的唯一語言。
前一陣子,剪接剪到一個心情煩悶。避免在電腦前砸鍵盤自盡,我開始整理硬碟裡頭的檔案,竟無意間找到許多大學時期與研究所初期—那段我創作量最富豐的時期—的一些作品與日記。曾經是紀錄柴米油鹽的流水帳,穿越時空讓現在的我讀到卻是百感交集。只見在日記裡,我(曾經)精確地記錄天氣的變化和身體的感覺:前幾天天氣原本還是炎熱的夏日,晚上卻降到日夜溫差七度;這個秋天的第一個鋒面是何時?第一個低溫何時到來?何時將寢室裡的夏季衣物收起,將塵封半載的長袖外套和內衣拿出來……。每一年的肌膚記憶都不同,透過文字魔力的發散,我就像《蝴蝶效應》裡的男主角般,拿著過往的信件,回到那個不完美卻是最好的時光。
好像年齡大了,就不希望身邊有什麼事物是莫名其妙的到來,又莫名其妙溜走。任何微小的一切都有可能改變自己,既然我們無力改變過去,只能抓住時間的現在,檢視自己可能變形的未來。
打開抽屜,長、短袖的衣服交錯,交織出一符秋裝的畫面。季節遞嬗的形狀與感觸或許各有不同,只有樟腦丸是適合每個季節的共同味道。
- Sep 25 Mon 2006 02:52
生命之牆

昨晚參加了朋友喬的某個心靈成長課程結業式。原本約定要看電影的我們行程急轉直下,她神秘兮兮地打電話給我要我參加結業式,結束後再去看電影。結果從頭到尾我都被她給唬哢了,電影沒看成,反被騙去當她的結業見證人之一……冏rz。
一進到大門時有點傻眼。偌大的會議廳裡放著震耳欲聾的音樂,一群人和樂地擁抱著,哭成一團。很像高中時參加救國團營隊的最後一天,與輔導員淚灑劍潭活動中心分別時刻的光景,只是那氣氛與音樂要再催淚一百倍。燈光很暗,幾乎看不到彼此的臉、音樂很吵,要聽到對方的聲音都要用吼的。現在雖然鬧哄哄,卻有一種溫馨安祥的氣氛,有點大和解的感覺。
這種心靈成長課程的風氣在美國似乎行之有年,之前在看《六呎風雲》時,裡頭飾演母親的茹絲就曾參加過相似的課程。我自己生活周遭是沒聽過有朋友參加過類似的活動,直到昨天晚上才發現,其實參加過這種心靈成長課程的人還真不少。
基本上會來參加相關課程的,大抵都是碰到人生的瓶頸。有些人抱著解決問題的心態而來,有些人則是為了讓自己心靈成長而來,當然不乏有些鐵齒帶著踢館心情的人(我不是指林亞瑟先生哦……)。但大部份來到這個集會的,都是帶著問題,期待解答的心態而來。來這裡就是要解決問題有所收獲,沒有人會跟自己的錢過不去。
朋友喬因為前陣子跟男朋友分手,在友人的介紹下進入了這個心靈成長課程。高知識學歷的她會加入這個團體,起初我是有些訝異的。但是事後想想,人生問題的大小難易與學歷高低並無正相關。我看過我奶奶沒受過教育清心寡欲無煩惱的過完一輩子,我也看過讀到博士班卻每天在愛情、事業與家庭裡面煩惱操心的高材生。搞不好這些課程就是替那些高IQ低EQ的高知識份子所設計的(←這句話完全沒有嘲諷之意)。
- Sep 20 Wed 2006 18:46
2006台北金馬國際影片觀摩展 11/10~11/24
- Sep 19 Tue 2006 02:06
心情換季

這幾天作息混亂到一個爆炸,生理時鐘不知到調到哪個時區:每到下午五點會開始眼皮沉重,沾到枕頭就呼呼大睡。大略睡到八、九點清醒過來後,就可以一直撐到隔天早上七、八點,然後再倒頭睡去。
講老實話,回想起這二周來的作息,我並沒有很認真。名義上說剪接,光是開個機上個網就半個小時飛走了。書也沒看幾本、電影也沒看幾部(倒是狂看了不少DVD),部落格文章也沒增加幾篇(缺水缺了一陣子)。欠了幾篇逾期的影評總是在凌晨敲了幾個字後就作罷,整個人陷入一個繆思終結的情緒,十分不堪。
這一、二個月當真覺得自己像宅男了。成日足不出戶待在家裡剪接、看DVD和寫劇本,既沒有產出也沒有收入。「這樣子的生活還要過多久?」有朋友這麼問到,「你的停損點在哪邊呢?」
其實我也不曉得自己的停損點在哪,只是在想當初窩在家裡寫了六年劇本的李安如果設了停損點,他還會有現在的成就嗎?當然我不是要自比李安,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狀況。我相信停損點的問題是每個像我這樣不上不下的創作者都會面臨到的問題。再撐一下吧,我說。機會是自己去爭取來的,你不去試試看永遠不會曉得。
上禮拜看了一部巴西電影,《記得童年那首歌》。故事描寫一名父親為了栽培自己的兒子成為偉大的音樂家,不惜變賣家產替兒子買樂器與找音樂老師。在父親嚴格的訓練之下,二位兒子成為知名的美聲團體,並在經紀人的帶領下開始鄉村巡迴演唱而打出知名度。原本看好的氣勢卻因為一場車禍導致弟弟的死亡而全面崩盤。
- Sep 10 Sun 2006 01:34
娛樂抱抱:《盛夏光年》無名記者會現場實況轉播

李安斷背山的熱潮未減,台灣電影又即將推出一部風格清新的同志新作。由七年級導演陳正道執導,楊淇、張孝全與張睿家主演的愛情電影《盛夏光年》舉行無名版主記者會。會中不但播出最新片花和預告,二位男演員還互爆拍裸戲時貼重點部位的拍片趣事。
《盛夏光年》是七年級導演陳正道的第二部商業電影。他的首部劇情長片《宅變》不但創下全國一千八百萬的票房紀錄,還陸續賣出超過10國的版權。這次陳正道回頭執導最拿手的校園題材,以二男一女的愛慾糾葛為主題,描繪一段跨越青春與性別的成長故事。
《盛夏光年》以孤獨為主題,描述二位男主角,正行與守恆,因為一個約定而結為好友。在青澀的成長過程中,二位男孩對彼此都產生了情愫,而這短暫同性火花的交會,卻因為女主角惠嘉的出現而開始出現變數……。
曾經拍過曹瑞原的《孽子》與鄭芬芬的《拍賣世界的角落》的張孝全,對於同志的角色可說已是駕輕就熟。張孝全表示,當他在拍《孽子》時,曹瑞原導演告訴他,秉除性別的差異,同志與異性戀其實沒什麼二樣,這心理建設對他來說非常的重要。對照於七年級的陳正道,張孝全直說他是一位很青春的導演,由於年齡相仿,拍片時大家都玩在一起,沒有任何的壓力。唯一的缺點是殺青的時候覺得很空虛,到那時才感受到劇中的tagline:「沒有人是應該孤獨的。」這句話的真義。
而在片場被導演戲稱喜歡調皮搗蛋的張睿家,在劇中飾演一位守在張孝全身邊的文靜男生。張睿家表示,在拍片前跟導演一塊做了很多功課,看了許多電影,如《巴黎初體驗》與《愛情對手戲》。性格活潑外向的他一到片場便會對角色格外專注,幾場情感投入的哭戲也讓導演對張睿家的認真演技豎起大姆指,直稱他是個敬業的演員。
- Sep 03 Sun 2006 04:02
感情這種東西
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的感情哲學
就像聖鬥士星矢的小宇宙般
沒有任何人可以去挑戰、去打破
最近身邊的朋友,感情困擾的很多
站在朋友的好意上,或主動、或被動,都會跟他們聊
有些採取傾聽,有時給點意見、有時下些猛藥
但時間一久我發現給意見是很蠢的一件事情
每個有感情困擾的人,其實自己都有了定見
該怎麼處理?該如何解決?他們心中都有了打算
- Sep 02 Sat 2006 01:34
三太子遊大街
- Aug 18 Fri 2006 03:54
Life is not easy...

在電影《氣象人》中,米高肯恩對尼可拉斯凱吉說過一句話:「成人世界並不好玩,沒有任何事情是容易的。」聽到這句話令我想起《蜘蛛人》的台詞:「能力越強,責任越大。」
不過啥責任啥能力不是我的重點。我想說的是,"Life is not easy."這回事。
身邊一些朋友最近碰到感情上的問題,男生女生都有。我這個永遠的空窗期的王老五除了當起線上資源回收筒外,偶爾也會充當一下張老師安慰朋友。他們都是這場愛情遊戲裡「相對弱勢」的一方,有些人終日憤恨怨懟、每晚對著男友的大頭貼紮草人罵髒話,有些人則是默默拭淚,將滿腹委屈以最冗長的方式講完;有些人好像看得很開,一付「老娘無所謂下一個男人也許會更好」,實際上卻是捧著已經流乾血液的心臟鎖進保險箱裡砸爛鎖頭,發誓這輩子再也不交男朋友。
我非常同情每一個在感情路上碰到挫折的人。站在好友的立場除了罵罵薄情的另外一方外,偶爾也會裝理性,以旁觀者的角度分析他們感情之間的問題。然而幾個月下來,我越是去越分析,越發現愛情其實是「沒有任何道理可尋的」。
戀愛本是盲目的,熱戀中的男女可以對世界上的醜惡視而不見。所有的一切都是甜蜜的負荷。然而這些甜蜜時期拿來扮嘴的小缺點,到了分手之際都成為不堪入耳的陋習與藉口。就像是原本口齒留香的美食放在嘴裡久了剔出來就成為酸臭不堪的渣。一當愛情消失,人的防衛機制就會打開,翻臉不認人的技倆只能說不斷地重演。
- Jul 16 Sun 2006 07:12
無巧不成書
- Jul 03 Mon 2006 07:01
夜有一種創作的fu
已經連續好幾個夜晚失眠,直到早上才昏沉沉的睡去。
我的腦波在白天好像夜晚的湖水,風平浪靜,所思所感所想光滑如豆腐表面,平淡的可以。斷斷續續地在白天補了夜晚的眠。到了深夜,我就成了食字獸,在電腦前面奮筆疾書(不是MSN),還可以連嗑好幾部白天看不下去的藝術電影。
人說夜晚有一種創作的FU。我不敢將自己的日夜顛倒以「創作」之名合理化,但不可否認的是(對我而言),夜晚的創造力的確比白天高出很多。
或許這是Soho族的悲哀吧。人一天的正常睡眠時間是八個鐘頭,就算我一天沒睡那麼多,六個鐘頭好了。24-6=18。也就是說,我清醒的時間佔我昏迷的時間為四分之三,如果能夠好好利用時間的話,創作與吸引養分的時間遠比利用六個鐘頭的時間要來得多很多。但是沒辦法,我是天生賤骨頭。除非有人在我背後拿著一把刀抵著我,給我一個死線(Deadline)交出成品,否則我一定是拖拖拉拉到最後一刻,絕不心軟。
我知道這種想法很變態,日夜顛倒也不是正常人可以負荷的作息。只是在白天絞盡腦汁花了八個鐘頭寫不到幾行的稿件,到了半夜三點劈哩啪啦二個鐘頭就寫出來了了。我也希望充分利用白天的時間,但就是那句老話:「沒有靈感嘛。」
- Jun 22 Thu 2006 02:49
心機
- Jun 11 Sun 2006 00:43
《幸福牌電冰箱》首播時間出爐

公共電視13頻道
2006/06/11 (日) 22:00 (六月首播)
2006/06/12 (一) 02:00 (六月重播)
《幸福牌電冰箱》製作日誌 Day 01
《幸福牌電冰箱》製作日誌 Day 03
《幸福牌電冰箱》製作日誌 Day 04
《幸福牌電冰箱》製作日誌 Day 05
《幸福牌電冰箱》製作日誌 Day 08
《幸福牌電冰箱》製作日誌 Day 殺青
嘿嘿嘿,相信在金桔粒的版上潛水已久的各位
應該聽過我哭夭一部片哭夭很久了吧?
沒錯,那部已經快被哭嘸目屎的片子,就是《幸福牌電冰箱》
從一開始跟編劇童太在電話熱線裡編劇
(原版的《幸福牌電冰箱》故事請看這裡←)
到公共電視投案、找製片與拍攝團隊
中間經歷了研究所畢業、拍了電影《巧克力重擊》的紀錄片,以及煩惱已經的當兵問題
到前製、拍攝與後製
前前後後一共忙了快一年
終於,我的小貝比要誕生,在其他人的眼前亮相了
這算是第一次,自己的作品放在電視上,供廣大的觀眾評審觀賞
以往拍的都是學生作品,只要對得起自己就行了
可以不用理會商業叢林的風風雨雨
然而,當自己的作品開始要接受大眾的檢視
那對戲劇的基本要求,直接/間接衝擊著我們對於電影製作的一知半解
不論評價是好是壞,我們都會虛心接受
講到好的評價會微微笑說聲謝謝
聽到壞的評論,接受指教之餘可能會稍微替自己的作品辯護一下
畢竟癩痢頭的兒子,還是自己的好
生這個小孩沒功勞也有苦勞,護短一下不過份吧
嘻嘻
至於為什麼播出時間會那麼鳥?
因為公視要趕在五月底之前將所有節目播完,以符合報名金鐘獎的資格
而正規的「人生劇展」時段又已經滿檔了
所以,就只能先找無人看電視的暗冥(台語)播一播
六月才會排上正式的人生劇展時段啦
還希望各位舊雨新知大家告訴大家
不用奔相走告
但至少口耳相傳,呷好道相報一下
《幸福牌電冰箱》,跟大家一起,拚幸福啦。
- May 21 Sun 2006 12:42
我的老媽與其他人的其他
- May 04 Thu 2006 04:14
收視習慣

自從上上個月家裡裝了第四台後,我便成了「電視兒童」(←不淮擅自改成「電視老人」)。
現在有線業者發達,電視雖然一轉開就有一百多台,但有在看的其實也就那幾台。之前由於在新聞圈待過,養成我一開機會從新聞頻道開起,從50台像烏龜一樣一格一格的往上爬。
原則上,我是個不挑的人,只要畫面夠吸引人,我就會繼續看下去;除非碰到廣告或是真的沒興趣的新聞,我才會轉台(其實不過是搖控器往上按)。新聞台轉完,就開始往播著港片的「國片台」發展。基本上這條頻譜我並不會停留太久,因為看到周星馳和洪金寶的比例高居不下,「賭神」與「猛鬼」等系列電影的台詞幾乎都快會背了,因此碰到似曾相識的片子,我常通都是快轉以對。
65到71台是最令我流連忘返的頻道選擇,而且往往只是HBO和東森洋片二台中間做切換,偶爾會轉到衛視電影台看百年電影《神鬼傳奇II》,或是切到AXN看別人囝仔死不完的《CSI犯罪現場》。我發現在我的電視人生中,再也沒有比65-71更迷人的數字頻譜了。
不過最近,我的收視習慣開始改變,最初的原因在於住進了一位百年室友鄭羅傑先生。這位幾乎每個禮拜都會跑來跟我搶床睡的Roger Chen(為了保護當事人與我的清白,故以藝名取代真名。但我跟他之間沒有任何一段被刪的故事。)根本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電視兒童。跟他比起來,我大概可以歸類為輕度電視上癮,他的話,應該屬於「沒救型」的那款吧。
雖然鄭羅傑現在的「官方」職業為英文教師,但他也是畢業作品曾經登上"Traveling & Living"頻道的電視人。每當我們奚落他作品裡無厘頭的故事邏輯時,他總是能理直氣壯地說:「就算拍得再爛,怎麼說也是在一個一開機就有2憶人收看的頻道裡播呀。」講得好像只要有人看,再爛的東西都可以變成寶物一樣的理直氣壯。
- Apr 29 Sat 2006 23:15
達達樂團

最近被會議纏身,每天幾乎都被不同的會議跟上,不搞得天仰馬翻絕不停止。終於,今晚趁著開會結束的空檔,跑到安和路的「光的孩子」咖啡館,參加老友Emily與Jasmine的樂團「達達手帕」的告別演唱會,頗有忙裡偷閒之感嘆。
「達達手帕」的成員有五個人:Keyboard手Emily(紐西蘭)、鼓手Jasmine(紐西蘭)、貝斯手Tracy(台灣)、吉他手Greg(加拿大)和Vocal Yuki(日本)。我們都笑稱這是另類的「跨國團隊」,名聲應可傳遍世界各地。
Emily和Jasmine是我在研究所期間拍《計數器少女》時所認識的。她們二人都來自紐西蘭,也同樣從小就學習音樂,但曲風與個人特色卻南轅北轍。在樂團裡,Emily是keyboard手,鋼琴很棒,古典樂可以彈出令人心碎的感覺;Jasmine則是鼓手,卻也是十項全能,嫻熟各項樂器,擅長做出頗有商業潛力的音樂。
Emily有一雙大眼睛,兇起來二眼瞪大盯著你看時宛若銅鈴眼,裝兇的表情下卻是一個常會笑場的嘴巴,緩和了眼睛的「殺氣」;Jasmine有一雙細細長長的單鳳眼,典型的亞洲美女型,人雖瘦小,打起鼓來卻是力勁十足。她最近還特地南下求師學手鼓,對於節奏感的追求狂熱超乎一般人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