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oysotry.jpg這篇不是影評,只是一篇靠么的心得文。

看完《玩具總動員3》後,我摸摸微濕的眼眶,不確定是中途玩具們大逃亡時所爆笑出來的淚水,還是安迪在結尾與玩具們的最後一場遊戲讓我感動。若說「玩具」象徵著「童年」,《玩具總動員3》無疑地將我童年時期的「遊戲經驗」統統挖了出來。

我的第一個玩具已經不可考,印象中有玩過「五獅聖戰士」、「十五機」和「太空戰士」,還有一個很擺爛的「大洋無敵玩具」,就是一個戴著鋼盔、會趴在地上自動爬行的美國大兵。這些玩具通常都隨著正在播出的卡通節目做促銷活動。小的時候,也常常跟弟弟因為搶玩具而把公仔模型搞的四分五裂,惹得老爸老媽一個頭二個大,索性把玩具收起來免得兩兄弟提早鬩牆。

時光流逝,兩兄弟越長越大、但玩具卻還是玩具,依舊保留著原初的型態與樣貌。玩具對於長大的我們來說越來越小,終究還是得當做垃圾一樣,在某個不知為何的大掃除的午后,將玩具跟老舊的家電跟書報雜誌一塊收進紙箱裡頭,放到街角等垃圾車。然後之後的命運,從此就跟我們一刀二斷。

只是,我們雖然慢慢長大,但「玩玩具」這件事卻始終沒有停止。小孩有小孩子的玩具,大人們也有自己的。有人玩車,有人玩滑板,有人玩攝影機,當然也有人回頭栽入童年的記憶,繼續往模型或是公仔方面發展(只不過很容易被人輕易貼上「OTAKU」的標籤)。「遊戲」這件事情一直沒有消失。人都是藉由遊戲,慢慢地形塑未來自己的人格特質。而玩具就像一個個過渡期的載具,陪我們走過人生的每個階段。

從第一集到第三集,《玩具總動員》系列電影,我都是進電影院去看的。從1995年推出第一集已來,到現在2010年的第三集,掐蓮花指sissy的一算,也已過了15年的歲月。在這些日子裡頭,我們就像故事中的安迪一樣長大了。但玩具卻還是玩具,除了變舊之外,他們的外型與內心,卻還是與15年前一模一樣。一部電影或許就應該要拉長到這樣子的時間長度,我們才能夠看得出這個作品對於我們(或是對於皮克斯自己)的影響。

印象深刻,是電影裡的熊老大說的一句話:「你們只是一塊塑膠,製造出來後就註定要被回收的。」我驚覺這話似乎也適用於人身上。就像《等待果陀》裡頭不斷等待的二位流浪漢,他們不斷等待著某種神秘的召喚或是生命的驚喜,卻一直等不到。直到最終才發現他們必然等待到的不是驚喜,而是無可避免的「蒙主寵召」。

換句話說,人生若沒有意義可言的話,我們也就像玩具一樣,一出生後唯一能夠確定的事情,就是「死亡」。

或許《玩具總動員》的團隊無意將故事搞的如此沉重,也千萬別誤會這是一部悲劇片。只是,越高明的喜劇,其實越悲傷。《玩具動總員3》也是同樣的道理。沒有哭天搶地的芭樂橋段,越是用喜劇的方式來呈現這些玩具瘋狂搞笑只為搏君一燦,那悲傷的感覺就更深一層。

事實上,不用看到結局。光是第一幕玩具們偷了安迪的手機到箱子裡頭,偷打電話給他只希望安迪多注意他們一眼,我就鼻酸了。一如我們從《玩具總動員2》等到第3集的十年歲月一般長,皮克斯也深怕觀眾就像安迪一樣忘了這些玩具們。所以用了這場戲,來重新吸引「安迪」(與觀眾們)的注意。

皮克斯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不論主角或者形式是誰,他們的重心一定都是回歸到「故事」上。就像《玩具總動員》的英文片名所昭示的,Toy Story。他們真正的賣點不光只是3D技術把胡迪牛仔或是巴斯光年做的唯妙唯肖,而是「Story」。所有一切特效噱頭與故事抵觸者,無效。這也是為何《玩具總動員3》可以打破續集電影是爛片的魔咒,在IMDB上目前得到9.3的超高分。

人生就是一場遊戲。我們終其一生都在無數的儀式中與玩具裡長大。只是從小時候的「扮家家酒」變成長大的「結婚生子」。透過遊戲,人從個體變成群體,慢慢培養出社交禮儀與生存之道。而那些玩具,就像是人生的過客。陪你渡過階段性任務後,不是遺留給下一代,就是被送到焚化爐裡去銷毀,進入永恆的虛無。

在看前二集的《玩具總動員》時,還沒有如此深刻的體悟。但是隨著十五年的時光過去,我們也像故事裡的安迪一樣長大了,必須放下某些過往的包袱,才能繼續向前行。但那包袱不必然要遺棄,只需經過某些「遊戲」的儀式,他們便可以傳承下去。就像片尾,安迪把玩具送給了小女孩,在離開之前,像吟唱詩人荷馬訴說著神話,刻劃著每個玩具(toy)的性格與故事(story)。透過這個儀式,安迪放下了,長大了。小女孩也獲得某種新生的力量,將這「神話」繼續傳承下去。

明明看《玩具總動員3》時是很歡樂的,為何這篇心得文寫的這麼的悲情?特別是看著這張海報。裡頭的玩具笑的越燦爛,我的心中就湧入更深的悲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