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次看《美麗時光》,是在光點戲院的某個影展週看到的。張作驥的電影一向以「寫實」、「黑暗」著稱。第一次看張導的電影是《忠仔》,記得看不到三分之一就轉台轉掉了。原因無他,就是因為片子過於寫實與黑暗。電影是娛樂事業,看電影是冀望從聲光效果中去得到愉悅,滿足現實生活中無法企及的夢想。但是看張導的作品,「希望」與「光明」是唯二不會在他電影裡出現的代名詞。

說老實話,如果為了讓台灣電影走出沉重與悲情的印象,那我實在不應該說我喜歡這部電影,因為在《美麗時光》裡,你看得到幫派份子、不良少年、弱勢族群……等社會的黑暗面,怎麼說都不算是振奮人心的元素。看《美麗時光》之際,一股龐大的無力感在電影中流動,從中無法看到任何希望,只能隨著角色的沉淪與墮落,墜入沒有光明的人生幽谷中。但若撇掉對於「國片沉悶」的刻板印象的話,《美麗時光》所承載的情緒,其實是大於影像本身的,這也是我對這部電影又愛又恨的原因。

第二次看《美麗時光》,是在研究室的蘋果電腦。看完之後,同樣的無力感再度襲上心頭,令你的心揪痛:小偉的純真、小敏的病痛、小傑的衝動,以及影片所傳達的沉重抗議:國家對於照顧老兵的漠視、社會忽視少數族群、民眾姑息黑道幫派的駝鳥心態……。這一切透過影像、透過劇情,一幕幕呈現在你面前,讓原本可以關掉電腦的我,仍被那強烈且無力的情緒所包圍,無所躲藏。

或許,張導對於影片中的抗議是有意的,不過影片中的苦悶,倒也不見得沒有發洩的出口。「魔幻寫實」的手法在《美麗時光》中可說是玩的淋漓盡致。打從片子一開始,小傑便以展露自己的魔術師特質,來框整本片的基本tone調:小傑藉由魔術,讓小敏看到拍片中的獨角獸。而小傑的弟弟阿基在橋上看到二個長得像自己的年青人從橋上跳下去,也頗有後設主義的自我實現預言的味道在。片尾小傑因誤殺黑道老大,而被幫派份子追殺至死。小偉在巷子口邊看到若無其事的阿傑後,帶著他一塊逃亡,跳入混濁不堪的河水裡,卻進入了無垠無盡的湛藍大海,那根本就是心理學上的補償作用嘛。

不像《一一》所描述的中產階級家庭,處理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衝突,《美麗時光》所傳達的是更強列的抗議,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以及對於自身的反省。藉由不光明與寫實的黑道暴力鏡頭,來突顯這個社會的黑暗本質,揭露光明表面下的惡臭褥瘡。魔幻寫實的手法是否為導演做為躲避電影黑社會的另一個烏托邦,或是另一種阿Q式的心理治療,我們不得而知,只是打開現在的報紙電視,滿滿人吃人、人咬人的社會新聞,都讓這個放在片頭的《美麗時光》四個大字,顯得又無奈,又諷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