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公共電視:《創意新世代》

由盧大寶導演(按這裡有網誌),金桔粒攝影與執行製作的公視紀錄片,《上影新革命》,將在今天晚上十點,於公共電視13頻道播出。想當初在研究所期間缺乏資源只有熱情,什麼事都只能二個人自己跳下來做。現在回想起那段過程,有點瞎,有點搞不清楚狀況,卻也是誤打誤撞,忠實地紀錄了這三年來,國片發展的過程,以及七年級導演的現象。

曾經有那麼一陣子,靠著一、二部商業發行國片的大賣,以及媒體的推波助瀾下,七年級導演現象蔚為顯學。一度讓人產生,臺灣電影必須靠這批新導演的新思維來拯救的錯覺。也因為這個原因,製作公司以「7-UP」為主題的概念逐漸成形,策畫了四部紀錄片,分別以各個領域有亮眼表現的七年級生為主角,藉由紀錄他們的創作過程,去爬梳七年級現象的脈絡,以及後續的發展。

只是,臺灣電影這幾年,到底是跌到谷底的起死回生,還是欲振乏力的夕陽工業?這問題心中的答案,恐怕是不同的導演製片,人人各有一把尺,莫衷一是。這部紀錄片從二○○五年的台北電影節開始紀錄,一直到今天二○○七年台北電影節開幕的前夕。當初被看好的七年級現象似乎只是曇花一現,沒有發生當初「救國片當屬青年」的熱血效應。

不過經過二年來的磨合,國片市場似乎又開始有了轉變。原本在市場上不被看好的中生代導演,開始交出不錯的成績單,如蘇照彬的《詭絲》與周美玲的《刺青》。而在藝術成就上,今年入圍台北電影節國際青年競賽的林靖傑與陳懷恩也都是入行數十年的沙場老將,如今以前輩之姿捲土重來。加上《一年之初》的鄭有傑、《盛夏光年》的陳正道與《六號出口》的林育賢。中生代與新生代導演頗有合流之勢,讓今年的導演版圖比往年要來的更精彩豐富。

當然上述的導演交流僅止於影展上的刀光劍影,真正要讓國片成為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火車頭,光靠這些電影產量是不夠的。政府機關可能會喊冤:我們該給的電影電視動畫輔導金一筆也沒少給不是嗎?怎能說是不支持文化藝術活動呢?殊不知「文化創意產業」所注重的,並非文化也不是創意,而是在於「產業」。若其養分無法支撐一個產業的運轉,更遑論該如何發展創新了。可惜臺灣特殊的政治環境,使得國內長期處於一種意識型態的內耗,而無法有系統地灌溉輔導這塊尚未成熟的電影市場。

政府機關可能會喊冤:我們該給的電影電視動畫輔導金一筆也沒少發,怎能說不支持文化藝術活動?殊不知給錢只是治標,卻沒有付出相對的「社會成本」去支援電影人來拍片,才是扼殺整個文化創意的元兇。

舉凡拍片者一定會碰到以下難題:捷運很難拍,一次進去六個人,燈光不淮打、聲音不淮收,乾脆拍默劇算了;封街會擾民,就算申請了拍攝,警察還是會來關切。不管有沒有申請,紅單照樣開過來;學校政府機關難申請,公家單位一切都是公物,毀損公物會丟官,不借為妙;警車也不淮借,只能自己做,還不能做太像,以免侵犯警方標誌的智財權……。

如此限制讓國內的導演編劇們,dare not to think,也難怪只能拍出小情小愛小格局的小品電影,而無法發展出具有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商業國片。然而這些盲點,政府官員似乎都看不到,好像只要砸錢,看到產量,一年拍一百部,臺灣電影就起飛了。這種「只在乎產量,而不重視過程」的斷層思考,而沒有付出相對的「社會成本」去支援電影人來拍片,才是扼殺整個文化創意的真正元兇。

打開電視新聞,往往被政治人物的口水戰淹沒。人人口中一句「愛歹丸」,殊不知當政客們在聯合國前唐吉柯德式地搖國旗吶喊,或是在國號上做文章時,都不及王建民踏上MLB的投手丘,自信地宣揚自己是臺灣人的驕傲,以及李安站上奧斯卡的舞台,用中文祝臺灣的親人新年快樂,要來得更讓全世界的人,認識這塊土地,認識這個國家。

好像有點扯遠了,其實我只是要打廣告,請各位今天晚上十點準時收看公共電視紀錄片,《上影新革命》而已。其他的東西……就當我碎碎念吧。哈哈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