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莎跡》(The King is Alive)是Dogma第四號作品,卻是第一部跨國製作、英語發音的電影,也是Dogma電影中最有野心的作品之一。影片描述一群原本生活在文明世界的美國人,因為黑人司機迷失了方向而誤入一座沙漠的廢棄德國礦坑。方圓百里之內渺無人跡,只有一名從德軍退出非洲後便一直居留當地的老礦工,以及許多二戰期間遺留下來的罐頭。

團員裡有名叫做Jack的年輕人,自告奮勇一人走進沙漠向外求援,其餘的乘客便守在原地等待救援。待援期間,逕爭優雅與情緒管理的中產階級,在非洲大地照妖鏡的照射下一個個現出原型,變成懷抱著醜惡慾望與滿懷恐懼的「人」。另外一名團員名叫亨利,是個能將莎劇倒背如流的劇作家。他提議在這段等待救援的日子中,排演《李爾王》(King Lear)以打發時間。而原本是隨意排演的舞台遊戲,到最後竟活生生地成為赤裸鬥爭的人性戲碼。

細看片名,便可推敲出字裡行間的劇情趣味。《荒漠莎跡》的「莎」字玩弄「沙漠」與「莎士比亞」二意的輝映成趣,編導以古諷今的安排不言可喻,而對應起「莎劇」中慾望與恐懼的描寫更令人毛骨聳然。《李爾王》是莎士比亞最著名的悲劇之一,描寫國王李爾因為自身的「悲劇性格」(Tragic Flaw),對小女兒做出錯誤的判斷,而導致自己滅亡的故事。藉由排演《李爾王》我們驚見,莎翁早在五百多年前的時空,已將人性裡所有醜陋不堪的慾望爭奪,做了最寫實的角色對照表。不禁令人感嘆時空變遷雖大,人心險惡的道德劇碼卻是幾百年來都演不膩的。

有別於拉斯馮提爾的《白痴》以超寫實的性愛場面,去反諷中產階級的假道學,以及過度的反類型與主流電影的製作方式(連攝影師和收音員入鏡也無所謂),《荒漠莎跡》一反Dogma電影為反動而刻意粗糙的極簡風格,手搖鏡頭與蒙太奇剪接竟意外地成為該片風格化的特色之一:遼闊無邊的黃色大地、對應成趣的沙丘起伏,寶藍暗灰的荒漠蒼穹……。Dogma教條中強調實地拍攝與自然打光的要求放到沙漠中,竟拍出了大自然的美麗與闇黑的神秘力量,亦替這部強烈揭穿中產階級虛偽面具的人性戲碼提供了絕佳隱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