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就在蘋果電腦的預告片網站上,看到《厄靈陰宅》("Darkness")的預告。當時就一直期待台灣的片商能夠進這一部片,不完全是預告片的關係,而是因為我一直很喜歡Anna Paquin。

1982年出生於加拿大的Anna Paquin,12歲便以《鋼琴師與她的情人》("The Piano")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那時Paquin上台領獎打嗝連連的有趣畫面,相信是所有觀眾的共同回憶吧。除了《鋼》片的純真小女孩外,《返家千萬里》("Fly Away Home")裡早熟美少女也深深擄獲我的心呀。在Mark Isham編寫的悠揚小提琴聲中,小Anna駕駛著「鵝媽媽」號飛機,帶領著一群加拿大野雁穿越群山萬嶺回到自己的棲息地,成熟內歛的演技更加讓人對這小妮子印象深刻。

很巧的是,這禮拜台灣同時上了兩部Anna Paquin所主演的電影:《X戰警3之最後戰役》以及《厄靈陰宅》。由於對後者我期待以久,再加上上映廳數不多,因此就搶了禮拜五晚場的頭香,一睹為快。

《厄靈陰宅》敘述一個搬到西班牙的家庭。由於父親得到了亨丁頓舞蹈症,因為常有情緒不穩定的情況發生;母親是一位勞頓奔波的醫院護士,常在家庭與工作中二頭燒而略顯老態。Anna飾演一位正處於叛逆期的少女,對於家人的一切原本陌不關心。但是搬到新宅後,一連串的靈異事件讓她擔心起弟弟保羅的安危。由於父母親的忽視,Anna決定自己找出這房子靈異事件的源頭,卻因為碰上40年一次的日全蝕而再度召喚出陰靈,令多年前六名孩童慘遭殺害的悲劇再度浮上檯面……。

講老實話,我很失望!

《厄靈陰宅》不能算是很典型的恐怖片,姑且可被稱之「心理驚悚片」。所謂的心理驚悚片便是,它們不會著重在鬼怪嚇人的部份,而是強調人性的描寫,以及其黑暗性格的刻畫。日系鬼片最常使用心理驚悚的方式去營造其恐怖氣氛,美式的神怪片則以大量的特殊化妝與特效去創造嚇人的效果。

《厄靈陰宅》很難歸類,它雖然算是心理驚悚片,卻有大量不合理的情緒與難以解釋的劇情漏洞。父親陰情不定的脾氣與《陰宅》中被鬼附身的爸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對於家中的一切過於冷淡的母親(弟弟保羅身上有傷都能夠泰然處之)常讓人懷疑那二個孩子究竟是不是她生的;甚至連Anna也有突如其來的莫名反應……這一切奇怪的情緒總合再加上毫無邏輯的宗教儀式和莫名其妙現身的邪惡爺爺,再再讓人對這部長達100分鐘的片子感到不奈與嫌惡。

或許是期望太高,也可能是我對驚悚片的定義不斷地改變。對我而言,一部好的驚悚片不該是叨叨絮絮地鋪陳一些無關緊要的劇情,而是要深入故事的核心,講重點。或許有人認為導演著重於心理層面上的恐怖。但拿同類型的片子《鬼水》("Dark Water",即美國版的《鬼水怪談》)相比較,《鬼片》就比較著重在女主角的心理變化,以及隨著故事的推展而產生的不同心魔。《厄靈陰宅》卻是看不到故事的重點,要靈異也不是,要心理驚悚也不是。單純只是等40年的日全蝕的儀式時間到來,其他什麼東西都可以省了。全片唯一可觀之處就是最後的十五分鐘,那種對抗心魔的戰爭才是驚悚片的王道所在。可惜其他的部份都在鋪陳不必要的劇情,而莫名而來的不合理情緒對觀眾而言更是一種觀影上的折磨。

以鬼故事來包裝心理驚悚片,這想法很好,其風險在於接受觀眾預期式的反彈。畢竟觀眾花了錢到戲院,就是要被鬼嚇。如果進到那個場域卻是被一堆不合理的情緒所包圍,所有鬼影晃動也只是若有似無的虛晃一招,完全沒有更深一步的解釋與發展,套一句網友的批評就是:「黑暗要殺死人何必要等到日全蝕?不要繳電費不就好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