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蘋果電腦的預告片網站上看到Naomi Watts的新作《Ellie Parker》,在美國才剛剛上映,台灣的映期還不確定,但是光看內容的前衛性,我相信國內片商要引進應該是遙遙無期的。

僅管故事背景真實地在好萊塢上演,但主人翁Ellie Parker是一個虛構的角色。本片描述一位希望在好萊塢一圓明星夢的菜鳥演員,為了爭取演出的機會走遍各處的試鏡。而就在她尋夢的過程中,同時也面臨了真實生活裡的喜怒哀樂。《Ellie Parker》全片以DV拍攝,是導演Scott Coffey入圍2001年日舞影展的參賽作品,原片長僅16分鐘。但由於以DV製作的偽紀錄片效果極佳,再加上Naomi Watts的完全詮釋,播放之後的佳評如潮,因此導演與演員們原班人馬拿起DV,重新拍攝了新的鏡頭與劇情,剪輯成一部95分鐘的長片,並且進入了藝術院線放映。

我一直很喜歡Naomi Watts這位女演員,從《穆荷蘭大道》裡令人驚豔的女同演出、《靈魂的重量》中成熟內歛的寡婦、《七夜怪談西洋篇》裡愛子心切的母親、以及即將上映的《金剛》,裡頭楚楚可憐的女演員。Naomi Watts有一種好萊塢女星少有的氣質,她的演技往往讓人感受到悲傷,一種命定的悲劇,如《靈魂的重量》裡承受家庭破碎的年輕少婦,Naomi的憂鬱本質就將這個角色詮釋的入木三分。

除了女演員的演技外,該片的實驗性格也是值得效法的地方。為了加強紀錄片的真實性,全片以DV手持拍攝,感覺好像在看"N.Y.P.D."之類的真人實境秀(雖然說從頭到尾的人物都是虛構的)。近幾年來利用DV/HD做為電影媒材的影片越來越多,阿巴斯就常常拿著DV攝影機拍攝小人物的一舉一動,從日常生活中去探堀電影裡的符號意義。DV製作的影片雖然大大減省拍攝成本,但所創造出來的質感卻與真實的電影有很大的差距。不過我想,只要有好的劇本,以DV為媒材的影片反而成為一種另類的影像風格:曝光值過大、反差小、畫面平板無景深,製造出家庭錄影帶或是紀錄片的感覺。至少在偽紀錄片上,《Ellie Parker》算得上是做的很成功的一部作品。

我覺得《Ellie Parker》可以成為台灣學生作品或是獨立製作的一種典範。它提供了電影拍攝的另外一種可能性,也證明了以DV拍攝出的電影,其質感與藝術價值不見得會輸給底片。雖然說「電影感」是所有電影人一輩子的追求,以24格底片的逐格造夢是完成導演夢想最終的奇檬子。然而在數位科技日新月異的21世紀,30格的DV的確節省下不少的成本,迎接電影拍攝的數位時代來臨似乎是時勢所趨了。希望國內片商能夠多多引進這類低成本高藝術價值的獨立影片,以相同的製作環境來做為己身的借鏡,我相信對於國片的發展是有絕對正向的助益的。

其實重點是:人家想看到Naomi Watts啦……(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