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完美,只有平衡的歪斜。」

這段文字出現在大三時創作的一部叫《門》的小說裡,原文引自何方早已不復記憶,或許是村上春樹吧,因為他很喜歡用「平衡」與「歪斜」這些字眼。大學時代純粹被文字結構上的詼諧所吸引,也沒有對這句話去究竟其義,直到現在,四年後的我回頭檢視自己的文字與心態,這般取巧的字眼現在看來竟是如此的膚淺不堪。

這世界所謂的「完美」,是定義出來的,一種形而上的價值觀,而那理想形象往往框架住我們對於事物的真實想像。「完美」在英文裡面是"Perfect","A perfect circle"指的就是「正圓」:一套符合宇宙萬物對圓周律完美定義的圓。所謂的「完美」只出現在數學或是物理上,對於「人」這種生物而言,應該沒有所謂的「完美」而言。

僅管如此,這世界上還是許多人在追求那,永遠不可能企及的「完美」。他們稱自己為「完美主義者」。但這些完美主義者的前提是,他們已經替所謂的「完美」下了定義,只要符合定義之內的成果,都是「完美」。但「完美」需要定義嗎?一個完美事物若真符合宇宙物理、數學原則,那它的存在不是早就該跳脫「定義」這個「不完美」的界限?形而上的東西是超脫一切事物的存在,如果再用語言去定義,那就成了形而下,是會腐敗生蛆隨著時間而死去的事物。「道可道,非常道」,在定義下的完美所成就的完美,豈非野人獻曝的不完美?

或許就是完美的再定義讓人質疑完美的真諦,因此有心人士將「完美」一詞的讚予對象做主客體的交換,轉化成程度上的比較級。「對A而言,B是完美的。」、「對B而言,C是完美的。」由於對於完美的無法企及,人們開始做「比較完美」的分類工作。這當然有語言上的吊詭,即「最高級」的完美何須「比較級」的再修飾?這種錦上添花的語言遊戲終究無法達到世人對於完美境界的終極想像。

也或許,我們該參透「不完美」其實就是上帝給人最大的恩賜。由於不完美,我們擁有自己的人格,發展自由意識,創造更大更無限的可能。如果完美如正圓是一條數學公式可以精密計算出來的話,那麼「不完美」的混沌,才是人之所以為人、世界之所以為世界的基本條件。「完美」是形而上的理想,「不完美」是在追求「完美」途中的演化過程。因為,只有不完美,我們才會有追求「完美」人生的想望與動力。

下次,如果有人跟你說「某人是完美的話」,你可以用MSN的來電震動震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