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004)三月中旬,那時台灣正為了319槍擊案的真相而吵得震天尬響之際,我人則在新加坡替國科會老闆出席一場論壇。離開新加坡那天,我在機場買了一本"The Da Vinci Code",當時還不曉得這本書的魔力,只是在飛機上隨手翻翻,但由於過多艱澀的單字和專有名詞令我望之怯步,回到台灣後便將這本書束之高閣。

八月,時報出版社出版了這本在美國狂賣超過八百萬本的推理小說,中文書名叫做《達文西密碼》(幸好沒有取叫《終極達文西》或《達文西密碼戰》),引來國內相當熱烈的討論風潮,讓我對這本書二度引起興趣,於是再度將那本原文的”The Da Vinci Code”拿出來翻了翻,沒想到一讀便讀上癮了。

《達文西密碼》是本結構縝密的小說,書中引用大量的史料與藝術理論,將日常生活中視而不見的符號作品,轉化成令人咋舌的陰謀論。「處處都是隱喻」,上「傳播批判理論」的張老師曾經如此告訴我們。在書中,過逝數百年的達文西就像一個頑皮的藝術家,向世人開了一個史上最聰明的玩笑,藉以嘲諷那些錯誤解讀作品,卻自視甚高的學者專家,更藉此隱藏符徵背後更重要的符指,也就是作者丹布朗(Dan Brown)在本書中所欲傳達的主旨:以大歷史觀點對耶穌基督的神性展開質疑。

由於《達文西密碼》書中提到,耶穌的神性其實是由世俗的「尼希亞大公會議」所決定,教會為了維持耶穌基督的神性,故極力消滅、隱除任何耶穌在世俗間的種種證據,包括與抹大拉的馬利亞的婚約。這種「陰謀論調」的小說形態激起西方基督教會對此書的大加撻伐,並開始出版「反達文西密碼」等專書來一一駁斥書中所引證的錯誤史料。本文試以小說的結構、引證的史料以及後續的影響,觀察分析《達文西密碼》在基督教世界中/小說推理世界裡,所引起渲然大波。

結構縝密 儼然電影分鏡

中文版《達文西密碼》全書517頁,分為106章。由於寫作方式類似電影的分場大綱,文字的描述栩栩如生,讀者好似正在觀賞一部長達數小時的電影洗禮。書中章節依照故事的節奏發展,時長時短,文章處處留下線索,前一章所佈下的線索在下一章以不著痕跡的手法銜接,自圓其說之處合情合理,加上作者對符號學、藝術史、建築學與宗教史的豐富知識,加以揉合,於是寫就一部細節環環相扣、扣人心弦的推理小說。

然而,過於著重線索之間的相關聯,以及花了過多篇幅解釋符號間的意含,卻忽略了小說對人性最基本的描寫,就像相聲演員急於丟出手上的「包袱」(package)一般:作者丟給讀者過多的線索,卻又急於解開它,在刻畫人性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上反而付之闕如。當丹布朗使用大量的符號向讀者對基督教進行除魅化,並沈迷於箇中解碼的同時,讀者就像蘇菲一樣,變成無法思考的學生,只能被動地聽講台上的教授,口沫潢飛地敘述著歷史故事,而沒有辦法提出任何疑問。

《達文西密碼》人性刻畫的問題出在哪邊呢?答案是:結構。丹布朗大量使用分鏡式的寫作方式,將小說章節分為105章。這固然加快了故事節奏,讓讀者沉溺在目不暇給的資訊和解謎的過程裡無法自拔。但是過於零碎的章節卻無法去發展完整的個人風格,就算蘇菲回憶與祖父相處的橋段,也是為了跟結局的家族團圓而加入的。而蘭登教授與蘇菲,這二位心智年齡明顯差距五十歲以上的男女,兩人的感情竟是在不到二十四小時裡的追逐、解碼、絲毫不羅曼蒂克的情境中發展,最後以俗套相擁而吻的好萊塢情節做結。由於沒有更深刻的角色刻劃,讓《達文西密碼》成為了流行普普文學,卻無法進入藝術作品的殿堂。(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