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x_fstw4990510101.jpg下半年出品了很多國片,普遍在「技術層面」與「故事體裁」上交出不錯的成績。但一部電影若只是被人稱讚「攝影很好」、「音樂好聽」或是「題材不錯」,卻沒有回歸到故事本身被說「好看」的話,那麼電影就算拍的再漂亮也枉然!

幸好,今年還有一部國片,叫《父後七日》(製作預算可能是今年度的國片最低,就是一部電視電影的預算)。這是今年截自目前為止,除了《艋舺》以外,金桔粒出了戲院會大叫「好看!」的電影。而且,看完《父後七日》後,不禁令人思考:當一個普通的觀眾走進戲院看「國片」,他們的期待究竟是什麼?

可能是為了一種鄉愁,他們拒絕了好萊塢的聲光刺激,走進戲院看國片,想得到的不是精彩的攝影機運動或華麗的美術,而是共嗚;

也可能是為了一種感動,他們拒絕了商業片,走進戲院看國片,想得到的不是三幕劇的芭樂公式,而是在地的感動;

也或許,是為了一種聆聽,他們拒絕了一般的觀影習慣,走進戲院看國片,想得到的不是平常時想從好萊塢電影裡頭所得到的愉悅,而是認同。

《父後七日》有做到這些點

比起攝影唯美但劇情荒唐、邏輯馬屁不通的《魚狗》;比起鏡頭調度有層次但故事情感比白開水還淡的《街角的小王子》;比起有大明星加持但故事老梗又做作看了很尷尬的《近在咫尺》;比起也有大明星但導演火侯不夠硬撐著講一部愛情奇想的《戀愛通告》;比起一個有深度的劇本但因不黯青少年語言裝年輕而彆扭不已的《酷馬》……《父後七日》真的比這些國片,都要來得好的太多太多了

《父後七日》原本是公共電視台九十六年度人生劇展的徵案之一,但因為又申請到新聞局HD輔導金,在預算的二相權衡下,最後選擇了新聞局HD輔助。而有趣的是,當年(96年度)的公視人生劇展徵案,最後有三部都因為拿到新聞局HD輔導金的輔助而以電影的方式上映,分別是《愛的發聲練習》、《尋找孔雀魚》(後來更名為《不能沒有你》)以及《父後七日》。

雖然有了新聞局的補助,但其實電視電影的預算想要拍成一部電影仍是非常吃緊。所幸,在編導細心的經營之下,《父後七日》雖然在技術細節上看得到預算上的捉襟見肘,但是故事的情節、角色的對白與演員的表演都十分飽滿。而那角色之自然就有如你和我一般。這是一部既無奈又無力的電影,編導刻意用笑看人生的方式,淺淡地看待這一切的狗屁倒灶。

我喜歡這部電影,不是因為他的技術層面,而是看它的瘋狂。以及那瘋狂擺在現實生活中的適切。而這種瘋狂,其實早已內化在習慣了哭天搶地的喪葬文化的我們之中。

「我幹天幹地幹命運幹社會 你又不是我老爸 你管我這麼多」

我真他媽的愛這首詩!尤其是從飾演詩人道士的吳朋奉口中念出,更是鄉土味十足,俗擱有力!我喜歡吳朋奉的表演,在片頭他穿著道士服,搭配Harry Belafonte的Hava Nageela跳著舞,像是在傳統儀式中衝撞著某種不協調。傳統的道士做法竟能和西班牙樂曲做出如此後現代的拼貼,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其他的演員也很出色,太保戲份少卻畫龍點睛;演女兒的王莉雯表現的很棒,自然不做作,而且長得和編導劉梓潔實在太像,難說《父後七日》不是一部療傷作品。不得不提裡頭阿琴的表現,實在讓人驚豔,最搶戲的就是她!

《父後七日》的每句台詞和口調都非常自然,今年國片沒有一部口調比《父後七日》更好了。跟《父後》比起來,《艋舺》的台詞簡直就像文藝青年演舞台劇般的拗口!

(不過,我還是肯定《艋舺》的啦!)(硬是要撇清!)

竊以為,台灣電影現在走入一個多方嚐試卻不得其門而入的窘境。可能大家都想搶內地票房,所以開始硬塞大陸演員(不論他們合不合適);或許我們都認為有明星就會有票房,所以每一部都請大明星(卻忘記了劇本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電影總要回歸到故事,而故事來自生活。想拍律師卻沒有徹底做足對律師的了解與研究,就是失敗;想拍警匪卻一直想著荒腔走板的畫面與表演,也是失敗;想拍年輕人的戲,卻將生澀誤以為自然,更是失敗中的失敗。光想著電影的類型,卻沒有深刻的情感,拍出來的東西,只會四不像。這也是下半年國片所呈現出來的荒腔走板。

幸好,我們還有《父後七日》,替下半年的國片,扳回了一些顏面。

--
《父後七日》的引用曲:Harry Belafonte的Hava Nageel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