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al.jpg

太久沒寫部落格,怕網友以為格主被外星人綁架,所以先隨便寫些東西,不然痞克幫的VIP晾在那邊也是浪費。

某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和三肥社區的毛姐一同到當代藝術館看葉錦添個展。門票只要50元,而且門票本身就是一枚精美的磁鐵貼紙,叫人愛不釋手。還沒進去就對這個展覽有了好印象(←一整個是大嬸婆撿便宜的心態。)

說到葉錦添,一般人比較熟知的,應該是他曾經擔任《臥虎藏龍》的美術指導,並因《臥》片拿下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雖然已經拿到號稱好萊塢的最大獎,但那時的葉錦添才34歲。看似年輕,其實早在《臥虎藏龍》之前,葉錦添就已擔任多部電影的美術,如《英雄本色》、《胭脂扣》、《三個女人的故事》以及許多港台國片。他本身是香港人,卻很喜歡台北,也曾在台北住過一段時間。葉錦添個展就是他針對台灣獨特的人文氣息,設計發想而出的藝術展。

莉莉.jpg這個葉錦添個展有個官方名稱,名做《仲夏狂歡》,與它現在展出的時節氣溫相呼應。展覽館裡頭華麗寫實的空間佈置的確也給人一種狂歡後的動物感傷。本展覽有個虛擬女主角,葉錦添稱她為「Lili」。莉莉不是真人,她是一個塑膠人。在展覽裡頭,莉莉展現了各種形式與姿態,被置放在不同的寫實空間裡頭,衝撞出超寫實的潛文本意涵。在入口處的太空人,我們看不到「莉莉」的真面目,只見她飄浮在半空中,背後反射著蔚藍如海的水光瀲灩。身上的太空衣插滿無數的管子,彷彿吸取著他人的想法,來成全自己的生命能量。以俯視的意志展開這趟《仲夏狂歡》之旅,頗似電影敘事中的全能觀點。我們既是參訪者,也是「被觀察者。」

我喜歡葉錦添的東西,除了想像力豐富之外,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總是在現實之中衝撞出超現實的可能。或許是受到電影藝術的影響,《仲夏狂歡》的思想概念雖然前衛,卻保留了現實生活中的光影。只是在那光影之外,人眼所觸所及的空間、物事、角色,都隨著葉錦添的腦袋任意地放大、縮小。也因為現實光影的催眠,這位常被擺在百貨櫥窗裡頭毫無生命的塑膠人,莉莉小姐,走進葉錦添的世界,便顯得真假難辨。

也許,你會自信滿滿的說:「塑膠就是塑膠,一眼便可識破,怎麼可能分不清她是真是假?」然而,隨著光影的變幻,我們會發現,在某些矇矓的狀態下,人們是很有可能將毫無生命的雕像娃娃,視為群魔亂舞的魑魅魍魎。光影的晃動與抽格所造成的移動感,往往會讓我們對於某些靜止的事物產生「活過來」的錯覺。畢竟,只要光線欺騙你的眼睛,說服大腦跟你說「這是真的」,你還會去懷疑它的真實性嗎?

Lily.jpg當然,「光影」只是葉錦添從電影藝術那頭借光借火而來的催眠技法。他的目的並非單純只是要創造錯覺,而是想透過「莉莉」活在台灣的這個假設,來隱喻所有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背後的意識形態與宇宙觀。再更甚者,假若「莉莉」同時存在著「塑膠人」與「真人」二個曖昧、模糊不明的身份,她與我們(指台灣人民)之間的關係隱喻的相互指涉性才會再更深一層。

這個隱喻有什麼意涵?反推到活動名稱:《仲夏狂歡》,我們可以大膽假設,葉錦添拿「塑膠」做為「莉莉」的材料,其實是想跟「熱」這件事情做對比。葉錦添說,台灣是個很熱的地方,台灣人的樂觀(或說鄉愿),也是世界其他地方少見。我們就算是碰到了狗屁倒灶之事,也會摸摸鼻子對別人說「對不起」,然後笑笑離開。這樣子「皮笑肉不笑」的表情,某種程度上與一直保持著同樣表情的「莉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塑膠,是一種怕熱的「材料」。塑膠怕熱,人也是。由於我們都穿著一身用塑膠做成的「皮囊」,所以我們變成了一個個的塑膠人,也就是皮笑肉不笑。我們不輕易發怒,透過「塑膠」隔絕了脾氣與情緒,不論是高興或是不滿。就算這是個炎熱的島國,我們依然忍受著悶熱。就像我們隱忍著自己的脾氣。而那層不肯輕易渲洩的性格,已經逐漸地,變成了我們的外衣,成為根深蒂固的鄉愿文化。

展覽裡頭有個名為"Summer Holiday"的影片,在裡頭我們看到了三段不同「莉莉」的面相。第一個「莉莉」被人發現倒在路邊,像是心臟病發猝死,然後出了車禍,倒地不起;第二個「莉莉」在餐廳裡頭被發現,她身著服務生的制服,身邊滿是準備端給客人的茶水,散落一地。從這二個莉莉的「死狀」來看,我們似乎可以推斷:在意外發生之前,她們正「進行著」某種行為。或者,我們可以大膽假設,這些「莉莉」很可能原本是正常人,她們穿著平常的衣服上著平常的妝說著平常的語言跟平常人一樣進行著平常的生活。只是在某天某時某刻,像是被施下了咒語,或是像發條停止的鐘,她們失去了生命,變成了一只塑膠娃娃。這就是為什麼這些「莉莉」不是出現在製成品工廠、垃圾場或是櫥窗,而是倒在我們日常生活可見的場所。

換句話說,我們的生活中,都有著「莉莉」的存在;也或許說,我們只是眾多還沒有「解除魔咒」的莉莉,繼續以人的形象,生存在這個世界上。

莉莉


當然,這只是我的詮釋。我也樂於順著自己的脈絡,去解讀在展覽中看到的風景。我最喜歡的一張圖像,是一只小小的相框,裡頭有一張「莉莉」的照片。由於相框極小,再加上昏暗的燈光,我幾乎會以為相片裡頭的「莉莉」是真人。當然,一般觀眾看到這張照片,相信是詭異的感覺大於所謂的真實吧。但誠如在影片中的第三段所呈現的,一群真實、活蹦亂跳的莉莉,在「當代美術館」裡頭姿意的奔跑、舞動,無視於正在展覽的大師作品,以及嚴肅到近乎不可褻瀆的「藝術場域」。活蹦亂跳的「莉莉」們逐漸模糊了「權威」的界線,讓一向必須正襟危坐,認真嚴肅的當代藝術館搖身一變,成了自家的走廊,或是「仲夏狂歡」的夜店。當然,假如月亮的出現可以令動物捉狂的話,誰說「仲夏之日」不會召喚一群想要變成人的充氣娃娃們?

影像0282.jpg我很難一五一十地說出看完葉錦添個展的感受,上述的某些解讀也是非常偏向個人性的詮釋,不能當做全面性的藝術評論。但它的確激發了我,一些在空間上,以及對於人與人相處間的看法。巧妙的是,葉錦添用了塑膠,叫我們看到了人性。這比搬演十部電影來傳達理念-儘管隱晦-卻要來得令我震撼。

有人喜歡《仲夏狂歡》,有人不喜歡。我喜歡它寫實光影下的超寫實潛文本,有人則覺得媚俗與做作。當然,不論是好評或負評,總比不痛不癢的藝術作品要來得好。作品就是作品,它就像館前路歷史博物館前的垃圾筒一樣,就是一樣物事。你可以擁抱它,你也可以看它不爽。只要你不去踢它就行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