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w_fVen4085719101.jpg(這篇影評其實寫了很久,但一直都沒有完稿。是剛剛上了火行者大姐的電影網站,重新看了她對這部電影的介紹,突然覺得人生苦短,這篇文章要立刻寫出來(←什麼理解呀?),所以就開了部落格把它給完成了。)

《幸福來訪時》是金桔粒去年最喜歡的電影之一,它用沉穩內歛的手法來表現人性與文化上的衝突,非常突出。 導演是《下一站,幸福》(The Station Agent)(不是陳慧翎的電視劇哦。)的Thomas McCarthy。而《幸福來訪時》的男主角Richard Jenkins更是我的最愛,他在《六呎風雲》中雖然每集都只是驚鴻一瞥,但內歛的演技和對人間事的冷眼旁觀把一個憤世忌俗的父親角色詮釋的相當精彩。

看片名《幸福來訪時》(看來是有參考威爾史密斯的《當幸福來敲門)之嫌),可能會以為這是一部陽光勵志片。但陽光正向的中文片名(英文原名叫"The Visitor")並不代表這是部會讓人看了心神愉悅的電影。反之,我將"The Visitor"視為美國版的《不能沒有你》,一部講述小老百姓對抗僵化的國家體制的無力感的故事。

picx_fVen4085719105.jpg《當幸福來訪時》描寫一位六十二歲的老教授Walter,一直以來他都教授同一堂課,三十年如一日,對於執教鞭的生活早已麻木不仁。在妻子過逝之後更是對這個世界的所有失去興趣。他的生活「看似」忙碌,其實都只是被莫須有的隱形行事曆以及自己的藉口所填滿。關於這個世界的所有刺激、寫書的靈感、學習新事物的熱情,都隨著妻子的棺木,一塊埋葬六呎之下。

某日,他被學校派去參加一場在曼哈頓的學術研討會。由於Walter在曼哈頓也有房子,所以當天晚上便回去了很久沒有回去的家中。只是當他進入久未踏進的老家時,卻發現家中出現了其他的「訪客」。他們是一對來自敘利亞和賽內加爾的情侶,非法移民的身份讓他們誤信了黑心仲介的話,租了Walter的房子。原本可以將他們趕離的Walter對這對情侶起了側隱之心,不忍心他們流落街頭,所以就邀了他們一塊同住。

於是,一個美國人和二個外國人便同住一棟公寓,展開一段「文化交流」的生活。敘利亞男生叫Tarek,是個非洲鼓舞者。某日Walter自研討會回家,發現Tarek單獨一人穿著內褲在家中客廳練習著非洲鼓。那輕快且具有生命力的律動讓Walter血液中的音樂細胞蠢蠢欲動。Tarek教Walter如何打非洲鼓,二人逐漸變成好朋友。然而這一切,卻在一次Tarek被紐約警察誤會他無票闖入地鐵後,開始走向一個不幸的未來……。

66415.png我一直喜歡舉重若輕的電影。類似像《當幸福來訪時》或是《下一站,幸福》(The Station Agent)這類小品的獨立製作,輕緩的影片節奏總是孕涵著滿滿的人性。我們生活周遭有太多微小的善意。那善意乍看之下或許微不足道,但若放在對的時機,雪中送炭,不但受到幫助的人宛若重生,微小的力量也可以擴大成無限大的感動。

一般人對於「非我族類」總是帶著過度的期盼和想像。:做太多會不會像是同情?做太少會不會像是冷漠?殊不知當有「同情」與「冷漠」的念頭出現時,自身已經對「對方」做了價值判斷了。其實,不論黑人白人胖子瘦子正常人或是侏儒,大家其實也都一樣是「人」,而已罷了。

所以不論是《下一站,幸福》,或是《幸福來訪時》,導演Thomas McCarthy用輕緩的節奏,來鋪陳主要角色之間的情感,然後慢慢點出美國的種族歧視與移民問題。他從不刻意的渲染有可能一觸即發的衝突,因為他知道,其實大家都是「人」,他不是在處理特殊題材,他在處理一個「人的故事」。而影片中偶爾出現的小趣味,絕對是Thomas McCarthy無可取代的幽默感。

六呎風雲01.jpg

男主角Walter是由Richard Jenkins主演,他似乎是無數美國電影的綠葉角色,如《大家來跳舞》("Shall We Dance?")的私家偵探,或是《當真愛碰上八卦》(Rumor Has It)的父親。但最令人驚豔的,莫過於他參與了五季電視影集《六呎風雲》的演出。他在《六呎風雲》裡頭一出場就被車撞死,但卻以靈魂的方式「活了」整個五季的影集。也讓一個以喪葬業為生的家庭在「父親已死」的大前提下,發展出一個既變態又讓人充滿好奇心的異色生活。Richard Jenkins在戲份雖然不多,但每次出場總是帶些黑色幽默的他,冷眼旁觀看著還在世的家人們,總會讓人不寒而慄。

10_mccarthy_lgl.jpgThomas McCarthy是個心思細膩的導演,他喜歡在電影中加入前後呼應的小元素。如一場我很喜歡的戲,Tarek第一次教Walter如何打非洲鼓。還是生手的Walter不曉得敲鼓的手勁,一開始敲的很大力。Tarek立刻制止他說:「不要打那麼大力,你又不是在生氣。」然後開始示範非洲鼓的節奏。Tarek用迷人的方式告訴Walter說:「Walter,我知道你是個很聰明的人。但是記得,在打非洲鼓的時候,儘量不要去”想”。非洲鼓的節奏和古典樂不同。古典樂有四拍,我們只有3拍。」

這場戲除了帶出Tarek與Walter二人友誼的萌芽外,也說明了兩人之間極大的異同。Walter是典型那種聽古典音樂、上高級餐館的知識份子,跟常常流宿街頭、生活隨性的Tarek是完全不同的人。就像古典樂和非洲鼓的差別,非洲鼓比較隨性,而且少一拍。不去計較的隨性人生雖然總是充滿著變數,但享受當下的快樂卻是在體制內的穩定人生所無法想像的。Terek要Walter忘記一切的束縛。忘記古典樂的節拍、忘記這個社會給他的制約、社會給他的壓力,不要去想,順著自己的感覺走。因為樂器(即人生)是用”玩”的,不是用「想」的,自己的感覺最重要。

(題外話,《美聲奇蹟》也有一句話說,唱歌的時候不要穿內褲,我想是同樣的意思吧……雖然意境差很多…… 冏rz。)

於是,Walter開始學非洲鼓。隨著鼓藝日益增進,他開始拋開身上的包袱,把領帶脫掉,把識別證丟掉,拿起鼓來就跑到公園中一群玩非洲鼓的舞者的行列中,盡興地打鼓。他和Tarek的友情也越來越深。只是在某次坐地鐵的時候,Tarek因為幫Walter付了票錢,自己卻跨越收票口的行為被警方注意到了。警方懷疑他是非法移民,於是將他帶著非法移民收留處。Tarek為了拯救這位好友,不但幫他請了律師,還幫忙Tarek的母親安頓到大城市看兒子卻苦無居所的問題。只是受限於法令,不論他如何跟僵化制式的官僚周旋,卻仍然無法讓Tarek免於遣送回國的命運……。

片尾,Walter帶著他的鼓,走進了地下鐵,隨處找了個地方坐下來。開始用力的打鼓。那鼓聲越來越大,越來越響,和他平時的力道完全不同。導演沒有清楚地表示什麼,但我們回想起Tarek在第一次教導Walter打鼓時所說的:「你又不是在生氣,不用敲那麼用力。」Walter在地鐵站是在表達何種無聲的情緒,似乎就昭然若揭了。

picx_fVen4085719114.jpg本片飾演Tarek媽媽的是Hiam Abbass。她所主演的《檸檬樹》在歐洲影展大放異彩,臺灣也有上映。在《檸檬樹》裡頭,Hiam Abbass飾演一位為了爭取自家檸檬果園免於被砍除的權益,不顧一切與國家機器抗爭的女性,她將冷靜與熱情做了最佳的揉合,在捍衛自己的家園時充滿了熱情,在面對國家機器的阻撓卻又冷靜理性,連律師都不得不被她的毅力所感動。這回在《幸福來訪時》飾演Tarek的母親,將一位移民到美國的中東婦女的溫柔婉約做了最佳的詮釋。當所有的中東移民在911之後瞬間被人視為恐怖份子的現在,Tarek與媽媽Mouna的特質卻讓人感受到真正人性的溫暖。

有趣的是,之前在看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的《火線交錯》(The Babel)幕後花絮時,發現她是該片的表演指導(Acting coach)。這就好像台灣一些優秀的演員有時候會下海幫電影做表演指導一樣。連《你他媽的也是》和《哈利波特III:阿茲卡班的逃犯》導演Alfonso Cuarón也放下身段變成該片的副導。就好像林書宇自己做導演,有時也幫鄭有傑和鈕承澤做副導一樣。果然拍電影的都是一家親……XD。

我很喜歡”The Visitor”這個片名。「訪客」這個位置在電影當中,不斷地替換。他可以是單純的居住者與闖入者的關係,也可以做為整個美國社會裡頭,看待外來移民的隱喻。雖然美國十分自豪所謂的民族大融爐,號稱移民是美國的最大力量。但是當我們看到電影當中,移民局在911之後如何對於外來移民的百般刁難、輕蔑與漠視,便可知道這個形成「美國大融爐」的力量是如何的虛弱與諷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