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e_crash.jpg昨天傳出一件震驚全球的國際新聞:波蘭總統列赫.卡欽斯基(Lech Kaczynski)搭乘的專機在4月10號發生墜機意外,機上97人全數罹難。同行的許多重要政府官員,包括與中央銀行總裁與軍事首長。

據悉,波蘭總統卡欽斯基此行到俄羅斯,是要參加二次大戰期間,2萬多名波蘭軍官遭蘇聯秘密警察殺害的「卡廷慘案」70周年紀念活動。除了飛機墜毀的地方接近「卡廷慘案」的卡廷森林外,波蘭一夕之間損失了許多領導政要,也為國內政治局勢投下變數。

「卡廷慘案」應該可以算是波蘭版的「228」事件,曾經是轟動一時的國際事件。2007年,由波蘭電影大師Andrzej Wajda執導的"Katyn"(台譯《愛在波蘭戰火時》),就是在講《卡廷慘案》。別看《愛在波蘭戰火時》的中文片名取得盪氣迴腸,其實電影的溫度非常冷洌。Andrzej Wajda以接近拍攝紀錄片的角度,忠實地呈現「卡廷慘案」的來龍去脈。沒有好萊塢戰爭片的商業渲染,也沒有新聞紀錄片的粗糙寫實,《愛在波蘭戰火時》用電影底片重現了戰爭如何徹底地泯滅人性,讓一件件令人髮指的血腥屠殺赤裸裸地在現代觀眾的眼前搬演。其寫實況味之強烈,幾乎令人不敢直視。

當時看了《愛在波蘭戰火時》,跟另外一部《偽鈔風暴》寫了一篇相對論的影評。"Katyn"因為過於冷洌(再加上金桔粒的歷史不好),所以著墨較少。但這回看到這則令人震驚的國際災難,除了難過之外,想說還是把文章手動底頂了一下。或許可以給想要知道「卡廷慘案」的捧油們一些參考。

--


(原發表時間:SEP 07 SUN 2008 02:48)

最近看了二部以戰爭為背景的電影:波蘭教父級導演Andrzej Wajda執導的《愛在波蘭戰火時》,以及澳洲導演史蒂芬羅茲威斯的《偽鈔風暴》。

會拿這二部電影做比較的原因是,它們都敘說一段幾乎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愛在波蘭戰火時》描寫波蘭有史以來的最大冤案「卡廷事件」,而《偽鈔風暴》則改編自阿道夫柏格(Adolf Buger)的親身經歷「魔鬼工坊:集中營裡的偽造大本營The Devil's Workshop」。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聽著二部史詩電影的娓娓道來,在歷史真相差點隨著時代巨輪的轉動而湮飛灰滅之前,我們得以還原其所遺留下來的記憶拼圖,重新審視著那歷史裡頭,戰爭的無情與人性的殘忍。

除了擁有同樣歷史的重量外,二部影片的敘事風格可說是大相逕庭。《愛在波蘭戰火時》不靠刻意安排的戲劇張力去牽動觀眾的神經,以冷酷客觀的角度重現歷史,深怕一絲造作的畫面都會毀了整部電影的歷史純度。即便我們都知道所謂的「客觀」並不存在,但導演安德烈華依仍是捨棄所有嘩眾取寵的戲劇元素,單純以事件做為主角,讓一件件令人咋舌的戰爭罪行活生生血淋淋地重現在世人的面前。

《偽鈔風暴》就不一樣了。猶如《辛德勒的名單》裡,殘暴無望的集中營所展現出來的人性光暉,《偽鈔風暴》描述納粹在1942年所執行的「伯納計畫」,企圖偽造戰勝國的鈔票以造成通貨膨脹,癱瘓該國經濟。卻因一群集中營裡的猶太人的努力,沒有讓這個國際通膨計劃得逞的故事。

《偽鈔風暴》有個極為吸引人的隱喻:偽鈔猶如猶太人沒有靈魂自由的肉體,只要一旦失去利用價值,就形同廢物。有別於《愛在波蘭戰火時》不斷地拋出沈重令人心悸的政治議題,《偽鈔風暴》處理的是人性中的普世價值:信念與愛。什麼是真正的善?什麼是真正的惡?看似逞兇鬥狠的納粹軍官,背後其實都有個再正常也不過的家庭。他們在家對孩子不打不罵,在集中營裡卻又殺人如麻。他們誓言做孩子的榜樣,但若兒女們見識到父親在營中的模樣,是不是還會以他為傲?

除了家庭,集中營裡納粹與猶太人的關係也十分微妙。《辛德勒的名單》作者湯瑪斯肯納利說,每個德國軍官都會有個要好的猶太朋友。其他的猶太人豬狗不如,死不足惜,只有他們的猶太朋友是獨特的。《偽鈔風暴》的主人翁索羅門‧斯洛米蘭夫是偽鈔小組的「藝術總監」。為了完美地執行上級命令,甚至連納粹軍官都要對這群製作偽鈔的猶太人以禮相待。他們住在所謂的「黃金牢籠」:有柔軟的床鋪、有清水可以盥洗,還有豐盛的食物可以享用,甚至還有休假。當「黃金牢籠」外的猶太人天天為了自己的生存提心吊膽,他們卻可以自由自在的聊天、說話,還有打乒乓球。他們的存在相對於集中營的冷血,猶如他們所製造的偽鈔一樣,是華而不實的。

「黃金牢籠」內的人性糾葛也是二元辯證的最佳檢視。索羅門為了求生存,無所不用其極地討好軍中長官,他一開始靠畫軍官的肖相自保,後來因製作偽鈔的高超技術留得一條小命。對他來說,「活著才有希望」。任何無謂逞英雄烈士的舉動在他眼中盡是無知。而他也不斷將這信念化為實際行動。在「黃金牢籠」裡頭,他拚了命去保護別人。即便牢中有人不服納粹軍官的命令,甚至不惜犧牲弟兄的性命以明志,但都在索羅門的智慧之下及時化解。

以觀眾的角度,索羅門是個好人。但在歷史的角度上就不一定了。索羅門在集中營裡頭成功地幫德國偽造了大量的英鎊,幾近造成英國經濟的癱瘓。然而,在偽造美鈔的過程卻吃了虧,因為有人窩裡反,不肯替納粹做事。那年輕人深知如果美鈔通膨的話,德軍就會靠經濟之便買大量武器而勝利。因此他堅決不替納粹做事,卻要弟兄跟著一塊隱瞞,甚至感脅到他們的性命安全。這和索羅門的「活著就有希望」哲學相反,但索羅門還是全力保護他,因為不管怎麼,「只要是自己人,就絕對不能出賣」。

戰爭結束了,一群擁槍自重的猶太人殺進了黃金牢籠。獄中同事開始拱年輕人為英雄,因為他的堅持才沒有做出成功的偽鈔,間接導致了德國的戰敗。他像英雄般地受到推祟,而索羅門卻只在乎因家人過逝而舉槍自盡的朋友,屍首到底要埋到哪邊?對於所有的CREDIT被人全數拿走,他一點也不在意。

索羅門帶著一箱偽鈔,住進高級豪華飯店,奢華地享受了幾天資本主義的糜爛後,他將所有的偽鈔換成賭桌前的籌碼,瘋狂的下注,最後輸得精光,身無分文。儘管如此,他卻十分輕鬆。畢竟他輸掉的錢集中營裡做的假鈔。對索羅門來說,一點損失也沒有。

我完全肯定《偽鈔風暴》與《愛在波蘭戰火時》在藝術上的卓越價值,這二部影片雙雙被提名2008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後由《偽鈔風暴》得獎,可見奧斯卡評審在商業電影上的口味。《愛在波蘭戰火時》不滲雜任何個人情感的「相對客觀」,讓整部片足以成為重建現場般的「史料」,讓觀眾在紀實式的攝影裡頭,感受到這種歷史暴行所產行的直接震憾。但《偽鈔風暴》裡頭,令人再熟悉不過的戰爭背景,述說著大時代底下小人物體現善良與生命力的光與熱,那普世價值的共嗚,才是最讓我感動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