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_Salinger01.jpg我最喜歡的美國當代作家,《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的作者,J.D. Salinger過逝了。

聽到消息時有些難過,因為《麥田捕手》一直以來是我非常喜歡的男性成長小說。我曾經在矇懂無知的大學時期念過它,覺得不痛不癢;在初歷社會險惡後的研究所時期再念它,則愛不釋手。一直到現在,主人翁考爾菲德那「意義是三小」(語出《艋舺》)的百無聊賴的退學故事還是深深地吸引著我。被退學後沒有人知道的真空生活是他人生中難得的假期,一路上碰到的朋友、師長與阿貓阿狗都在之後的人生旅途上留下不可抹滅的印記。特別是在結尾還爆了一個在戲劇上看來非常高明的回馬槍,扭轉了考爾菲德原本對於人性的信任。這些元素都讓我對J.D. Salinger敬奉的有如神明一樣。

2010年的1月27日,他在南新罕布夏的家中安祥過逝。斯人往矣,典型在夙昔。肉體已逝,但作品的靈魂不滅,將永遠縈繞在後世子孫的心中。

這篇是約二年多前寫的一篇文章,是J.D. Salinger首度授權台灣版的《麥田捕手》在台發行時,重新閱讀後的心得感想。以拙劣的文字遙祭大師的靈魂,希望不會有所不敬。

--
2007-12-14

大三時,修了一門號稱全英文系最昂貴的一堂課:「小說課」。老師開書單像是當全班同學是郭台銘的乾兒子乾女兒般的不用錢,一口氣一訂就是十來本的原文小說。為了避免同學奔波買書之苦,老師還會「很好心」地找好出版社幫同學訂書,我們只要付錢就可以了。所以每當書到帳單到時,同學們的臉總是一個個比手上的千元大鈔還要綠。

當然手上拿到厚實的書時,心情是高興的。《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簡愛》(Jane Eyre)、《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窗外有藍天》(A Room With a View)、《八月之光》(Light in August)、《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等等,不一而足

可惜的是,那些原文小說買了擺上架後,被拿來閱讀的機會微乎極微。因為同學只會看老師發的講義和上課抄的重點,上課前緊急找本中文版啃一下偶爾中英對照假裝看過這本書。考完試之後書櫃就會變成冷凍櫃,一本本原文小說就擺在架上積灰塵。等到下一堂小說課的輪迴再轉賣給學弟妹或是丟掉,十分可惜。

我的例子也接近以上的描述,說實話自己也懷疑日後翻閱那些書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少?只是因為沒有丟書的習慣(小時候接受的教育是丟食物會天打雷劈,丟書會變笨。只不過我雖然沒丟過書卻依然很笨……冏rz),所以那些原文書就陪著我浪跡天涯,從大學、研究所畢業到出社會至今。漸漸地,書本開始出現悶臭的潮味,書頁也因多次搬運而開始損毀。但大學時候買的十六本原文小說,至今仍然沒有一本被我拋棄。

前陣子,J.D. Salinger的《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出版了正式繁體中文版,由臺灣的「麥田」出版社(真是名正言順)代理出版。由於書架上已經有一本桂冠的中譯本,正在猶豫要不要買「正版中文」時,聽到作者沙林傑訂下了三條很妙的規定:

1.書中不得有「經典」的字樣
2.不能放他的照片
3.封面也不能夠有任何的圖案與文案

就這幾個奇怪的規定吸引了我,所以就買了一本新版的《麥田捕手》。一方面是想看看新版的翻譯如何,另一方面頗有彌補七年前小說課沒有好好修的贖罪心態。沒想到讀到一半竟讀上了癮,讀到書中精彩的部份還把之前白色封本的原文版拿出來中英對照了一番。終於,那本跟隨著我浪跡天涯七年的"The Catcher in the Rye",找到了自己旅行的意義。

短短284頁的小說,半天就看完了。讀完後心中非常非常的震撼。為何我在大學時期沒有好好的讀完這本書呢?大學時候的年紀正好跟故事裡的主人翁幾乎同年呀。如果那個時候能找一個下午好好地把《麥田捕手》讀完,相信一定會很有共嗚吧。

那個時候的我,究竟在做什麼呢?

《麥田捕手》描述主人翁考爾菲德期末因學科被當被學校退學,因為不敢跟父母親說不敢回家而在外閒晃,期間所遇到的稀奇古怪的事情。其實那些經歷也不多稀奇古怪,都是一些人長大後可能會發生的情況。但是對於一個中輟的高中生來講,應該已經是光怪陸離、群魔亂舞了吧?也因為那情節場景的實在,讓男主人翁考爾菲德化做生活中每個你我的映射,將每個人對於社會中難以言喻的狗屁倒灶化做精鍊的文字,源源本本地將反骨的況味給傳達遞出來。即便不像考爾菲德那般的憤世嫉俗,但對於這個社會的叛逆思想與無法理解,卻是相通的。

就是那股寫實的況味吧,讓我深深地被書中平實卻不凡的故事所著迷。《麥田捕手》所延展的人生,不是類型電影中的刻板印象(莫怪沙林傑不斷地在小說當中提到「電影是當代最爛的藝術」),而是時而正直時而虛偽的真實人性。過度戲劇性的情節放在《麥田捕手》中都嫌矯情。我非常非常喜歡結尾的二段劇情,為了不爆雷我就不詳述了。那種以為事情都已妥當故事應該可以在這裡畫下完美句點時,卻又因為人性使然將這一切全然搞砸。這種不時顛覆人性的偽善和表裡不一真是令人看了掌汗直冒卻又拍案叫絕。

難怪《麥田捕手》會被全世界的刺客視為是口袋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