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i-Book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JD_Salinger01.jpg我最喜歡的美國當代作家,《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的作者,J.D. Salinger過逝了。

聽到消息時有些難過,因為《麥田捕手》一直以來是我非常喜歡的男性成長小說。我曾經在矇懂無知的大學時期念過它,覺得不痛不癢;在初歷社會險惡後的研究所時期再念它,則愛不釋手。一直到現在,主人翁考爾菲德那「意義是三小」(語出《艋舺》)的百無聊賴的退學故事還是深深地吸引著我。被退學後沒有人知道的真空生活是他人生中難得的假期,一路上碰到的朋友、師長與阿貓阿狗都在之後的人生旅途上留下不可抹滅的印記。特別是在結尾還爆了一個在戲劇上看來非常高明的回馬槍,扭轉了考爾菲德原本對於人性的信任。這些元素都讓我對J.D. Salinger敬奉的有如神明一樣。

2010年的1月27日,他在南新罕布夏的家中安祥過逝。斯人往矣,典型在夙昔。肉體已逝,但作品的靈魂不滅,將永遠縈繞在後世子孫的心中。

這篇是約二年多前寫的一篇文章,是J.D. Salinger首度授權台灣版的《麥田捕手》在台發行時,重新閱讀後的心得感想。以拙劣的文字遙祭大師的靈魂,希望不會有所不敬。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封面-大騙局這本書買了很久,最近總算斷斷續續把它讀完了。

不知道為什麼,閱讀丹布朗的書,我總會想起一位逝世的小說家,Michael Crichton。他是美國八、九○年代最炙手可熱的小說家/編劇,同時也是《侏儸紀公園》的編劇、《急診室的春天》的創始者。他的作品裡頭總是富含大量的科普知識,不論是複雜的遺傳工程,還是顛覆女性主義的辦公室性騷擾,他總是能在極富娛樂性質的故事線裡頭,拉出一條理智的人文/科學主旨,作品悠遊於各類型而迎刃有餘。他在科幻小說/電影的地位,猶如軍事小說之於湯姆克蘭西、驚悚小說之於史蒂芬金。可惜的是於去年的11月4號過世。

我的第一本丹布朗(跟大家都一樣)是《達文西密碼》,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在書頁裡浮現Michael Crichton的幽靈(就像小時候看Jan de Bont的《捍衛戰警》和《龍捲風》會以為他是下一個史蒂芬史匹柏一樣)。丹布朗書中的知識廣度與邏輯推敲一開始也令人讚嘆:《達文西密碼》中對符號學的研究、《天使與魔鬼》裡頭對教廷的了解、《數位密碼》中對於網路科技的知識架構,以及《大騙局》中對於海洋學、考古學與政治騙術的深究。包山包海的知識體系與娛樂至上的精彩情節,一度讓人有21世界Michael Crichton上身的感覺。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封面-導演功課 不是說我最近在做的功課,而是一位美國導演David Mamet所寫的一本輕薄短小的導演指南。藉由他導演二部作品的經驗,加上他在學校與學生的對話錄,集結而成的一本小書。

書很薄,即便慢慢讀也大約一個鐘頭可以看完。每次經過書局,我總會把這本小書拿起來翻一翻,大多從前面開始翻起,然後還沒翻完就離開了。今天本來要到西門町買鞋,出來之後碰上大雨回不去,索性到西門誠品坐了下來,一口氣把這本小書給讀完了。

與其說是導演功課,不如說是編劇與剪接師的功課。David Mamet打破一般導演對於指導演員的刻板模樣,認為導演在片廠時,只需以拍攝的最小單位"Shot"去思考就好,而無須耗費時間跟演員解釋一堆。

怎麼說呢?David Mamet認為所謂的電影,是由許多看似無關的鏡頭組合而成。鏡頭與鏡頭之間可以毫無關聯。待後製剪接時藉由觀眾的理解,去賦予二個鏡頭「意義」(也就是一般說來的「蒙太奇」)。這個理論的假設是:觀眾會反芻自身的生命經驗,去賦予剪接後的鏡頭意義,而產生電影敘事感。

若這個假設成立的話,那麼導演在導戲時,也就無須注入太多意見,只需要知道這場戲的主旨與目的為何即可。導演不用跟演員溝通角色背景,也不用跟解釋太完整的故事內容,只需完成單一鏡頭("shot"),那就OK了。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最近看了幾本背景發生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書,分別是《德語課》、《偷書賊》與《失物之書》。《德語課》因為題材沈重文字艱澀,所以閱讀的速度有如龜速;《偷書賊》很好讀,是三本之中最引人入勝的小說,但因為篇幅很長,要讀完也要花一些時間。反倒是最晚接觸的《失物之書》最快讀完。因為略有些感觸,所以先寫個心得放上來。

記得小時候,我總會幻想一個「秘密基地」與神秘的「外星人」。明明是到街口雜貨店買的玩具手槍,卻要騙弟弟是跟神秘外星人拿的。頭大身體小的老弟總會被我騙得一愣一愣,每次都央求我帶他去見外星人。那時我臉上會浮起一絲神秘的微笑,半惡作劇的對他說:「外星人只有我看得到呀。」

這個幻想為我的童年帶來很多樂趣。除了一種編故事的快感外,認識一位「想像中的朋友」似乎也是童年的特權。每次要見「神秘外星人」時,我都會煞有其事地穿戴整齊,載著阿公的鴨舌帽出門,然後偷偷摸摸地走到家附近的暗巷。為了要製造不在場證明,我會在黑暗的巷子角落,躲個一、二十分鐘再出來。

說實在話,我也忘記那一、二十分鐘我在幹嘛。但每當出來之後,腦袋瓜裡一定會裝滿了編好的故事,準備說給等我回家的老弟聽。說不完的,就寫下來。也因此寫滿了厚厚一本筆記本,裡頭記滿了我童年時期,對這個世界多出來幻想,以及用不完的想像力。

這也是我看完《失物之書》後,感到驚喜的主要原因了。(原來有人小時候跟我做過一樣的蠢事呀。)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下午看完結局令人不解的《蟲師》後
原本要回工作室的我,一出門就見西門町烏雲密佈
打電話給公館的朋友,他人在外頭
用戰地記者的音量斷斷續續地對我大聲喊叫:
「公館……雨……大……水……淹……別回……會濕(死)……」
講得好像阿共已經打過來了一樣的淒厲
想說下午應該沒事,就趁雨還沒殺到西門町
枴個彎到了今日影城旁的西門誠品
準備看書看到雨停

原本要看《德語課》,但因翻譯和內容的關係
竟然有點看不下去
一開始以為是跟《竊聽風暴》一樣精彩的作品
卻發現作者花太多的文字在描寫細瑣的雜事和人物心理
劇情的鋪陳很慢,很不適合下午昏昏欲睡的時候閱讀
所以就改讀《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
白色的書皮加上清爽的排版
一整個舒服就給他讀下去了
沒想到看到後面欲罷不能,最後是又哭又笑的闔上了書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看完《不存在的女兒》後,手上握著四百多頁厚實的書,卻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的房裡有三個書櫃,分門別類地擺著許多從大學時期收集至今的書。我有一種「歸類強迫症」,就是同一家出版社或同一作者的書必須擺在一塊。如果分類零碎的書太多,至少至少書脊顏色相同的書也必須擺在一塊。唯有這樣子擺,在視覺上與心理上,才會覺得書櫃順眼好看。

由於這個分類法的關係,讓我書櫃裡的某個收集變得極為搶眼,那就是村上春樹的書。每當朋友到家裡面來作客之時,看到一排整齊如拼圖的村上全集,往往都會脫口而出二句話:「哇,你真有錢。」或是「哇,那麼喜歡村上春樹呀。真是個文藝青年。」

當然我對於上述二句話皆不表贊同。基於被人稱讚文藝青年後還跳出來否認會有種「得了便宜還賣乖」的假仙,我卻認為還是應該跳出來解釋一下。首先,我自大一起便開始收集村上春樹的書。第一本入手的是藍小說系列第五集的《遇見百分百的女孩》,那是大一時同寢的日文系室友所介紹的(我有寫在另外一篇關於村上春樹的文章裡)。一看之後便愛不釋手。正好那時期,村上的文風開始引起文化界的注意,出版社也逐漸譯介越來越多村上的作品。我便恭逢其盛,在那個時期大量地購買與閱讀村上春樹的書籍,直到現在。

那時閱讀村上春樹,是最好的年代。單純而美好的閱讀經驗,在下了課的教室中,上課前的圖書館,或是夜深的寢室裡。隨手拿起一本村上春樹都能讓你啃上一、二個鐘頭。當時的村上春樹尚屬小眾閱讀,沒有大眾商品對書中字裡行間的恣意剽竊,也沒有掛羊頭賣狗肉頂著村上光環做偽文來混淆視聽。冷洌孤獨的都市化風格尚未襲捲台灣文壇,天心也還沒拿著《邊境‧近境》當杯墊拍廣告。當書裡幾個簡單的譬喻或深刻的描寫讓你拿著書拍桌子大聲叫好之際,心裡頭總會浮起一點點小眾文學裡的菁英意識。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好吧,我只看過蔡駿的《荒村公寓》,而沒有其他作品的閱讀經驗,如果說這篇書評(如果還稱得上是書評的話)過於主觀或苛薄的話,就原諒我一下了。

打著「人民文學。貝塔斯曼文學新秀獎」的招牌,多部作品創下50萬銷售紀錄的大陸網路作家蔡駿,在台灣出版的新作《荒村公寓》(時報出版)被另外一位網路作家九把刀評論為「在營造恐怖氣氛上非常高竿,還同時擅寫古典華美的愛情,是個好樣的傢伙!」,網路評論似乎也一面倒的叫好,加上書商嚇死人不償命的廣告標語:「膽小者,切勿夜半翻閱此書。」,撩起我對這本書的興趣。抱著一種鐵齒的心態,我站在書店二個鐘頭將這本二百多頁的小說看完。閱畢後,闔上書,只有一個心得,就是……

「X(消音),又是一個"有愛不死"!」

我從小就是個科幻迷,倪匡遠景系列的衛斯理小說幾乎每一本都被我翻爛了,全盛時期(皇冠系列)的科幻小說我也躬逢其盛,只是後來因為量產的關係質素下降,我便慢慢離開倪匡的銀河系,轉向其他的科幻小說家尋找文學養分。黃易的玄幻小說(《遺失的永恆》、《幽靈船》)也曾經吸引過我,國外的如麥克克里頓的小說與科幻影集(《星艦迷航記》("StarTrek: The Next Generation")、《X檔案》("The X-Files")、《法眼奇案》("Millennium")也幾乎是每集如數家珍。對於科幻、奇情題材的小說與影集,我有著特別的偏好與熱忱。

第一眼看到《荒村公寓》,他故事架構的開頭的確令人眼睛一亮,且令人有讀下去的欲望。蔡駿應該也是個科幻小說的愛好者(至少我覺得他受到倪匡的影響很大),對於故事的開場、人物對白的設計與劇情的鋪陳,都有一定的功力和引人入勝的地方。然而,或許是內歛的文章看多了,一下子讀到通俗文學,竟產生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我並不排斥大眾文學的寫作方法,因為這是帶領一般讀者進入文字/文學領域的最佳媒介。然而,我也深信一定有更內歛而沉穩的寫作方式(或說是個人偏好),能夠在娛樂中帶出深度,在情節的介紹下既引人入勝,也不會引起讀者的反感。而在《荒村公寓》裡,我看到過多作者針對無關宏旨的細節,做誇張的描寫。我覺得高明的小說,應該是作者藉由劇情本身的張力去吸引讀者,而非在字裡行間中不斷地強調「我發現,我又捲入一件更大的內幕」、「沒想到的是,更驚人的真相還在背後」……之類的贅述滿天飛。

試分析這種寫法,我們大約可歸納出二種可能性:一種是小說本身不夠精彩,於是需要靠這種語言味精來提味;第二個可能性就是:這篇小說原本在網路連載。為了吸引讀者明天繼續閱讀,於是作者必須在每一個章節的結尾,加一個懸疑式的落語,吊吊讀者的胃口,讓他們明天準備繼續點閱網站看文章。這種「網路文體」存在於以網路為書寫機制的平台(如部落格或電子公佈欄),自然是無可厚非,然一旦出版成平面媒體,勢必要做程度上的修改。若我們看的紙本作品不過是將網路上的文章原封不動的拷貝貼上,這麼一來,大家就看網路版的就好,何時再去花錢買一本貴的要死又佔空間的小說呢?

雖然在閱讀《荒村公寓》時,我們看得出作者的野心,有意放大作品格局,從平凡的奇幻故事,融合交雜豐富的中國古典文學、歷史文化背景以及科幻小說的創作力。但對我來說,過多的資料雜亂無章,感覺好像一部大雜膾。作者時而援引古典文學,時而以現代電影來做比喻,連「七夜怪談」、「衛斯理」都入了,幾乎是包山包海。無所不談、無所不包卻毫無系統邏輯的拋出,只讓人覺得作者在炫耀自己淵博的見識(?),而非將真正的資訊安嵌在適合的劇情中。或說,裡頭的許多例子不但不必要,而且有些地方是「引喻失當」。通篇看來,用學術性的語言來說,是「後現代文學裡拼貼與斷裂的集大成」,用普羅語言來講,其實就是「亂七八糟」。

只是,上述提到的缺點,其實都還好。最令人無法忍受的,是本書的「結局」。《荒村公寓》感受到作者的野心,不但有類《七夜怪談》的年輕大學生撞邪的青春元素、蒲松齡與張愛玲文學點綴的文本深度、以及如倪匡衛斯理系列的推理情節(良渚文明),但是上述小說元素所集結起來的結論,竟然只是講一個非常非常普通的命題:「人鬼戀」。啊諾……,看到結尾的疲軟無力,我好像回到二年前,在電影院看到國片《雙瞳》的片尾出現「有愛不死」四個字那般的傻眼。

很抱歉我是個膚淺的人,看到疲軟的結局,真的是會把前面閱讀的高潮統統隱滅掉。《荒村公寓》不見得是一部不好的小說,他有雜亂無章卻堪稱豐富的劇情、稍嫌做作但尚稱多元的角色刻劃、有點硬凹但勉強接受的人格分製情節……,只是這一切兜起來,怎麼看都只是一本愛情小說。若文案硬要凹成是「膽小者,請勿夜裡翻閱」的恐怖小說,那實在是過譽了。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 Aug 23 Tue 2005 17:57
  • 書單


發現自己再不看書,整張臉就要廢掉了
以前學的傳播理論還說的真對
就算科技再怎麼進步,一個人使用媒體的時間還是不變
只是將其分配給不一樣的媒體罷了

大學時期,因為比較窮,沒有錢也沒有電腦
唯一有的就是時間,和圖書館裡借不完的書
因此,借書、買書,以及利用下課時間看書,就成了我主要的休閒活動
由於讀的是最高學府,上下山不方面,再加上我個性孤癖,不愛跟人出去兜風唱歌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去年(2004)三月中旬,那時台灣正為了319槍擊案的真相而吵得震天尬響之際,我人則在新加坡替國科會老闆出席一場論壇。離開新加坡那天,我在機場買了一本"The Da Vinci Code",當時還不曉得這本書的魔力,只是在飛機上隨手翻翻,但由於過多艱澀的單字和專有名詞令我望之怯步,回到台灣後便將這本書束之高閣。

八月,時報出版社出版了這本在美國狂賣超過八百萬本的推理小說,中文書名叫做《達文西密碼》(幸好沒有取叫《終極達文西》或《達文西密碼戰》),引來國內相當熱烈的討論風潮,讓我對這本書二度引起興趣,於是再度將那本原文的”The Da Vinci Code”拿出來翻了翻,沒想到一讀便讀上癮了。

《達文西密碼》是本結構縝密的小說,書中引用大量的史料與藝術理論,將日常生活中視而不見的符號作品,轉化成令人咋舌的陰謀論。「處處都是隱喻」,上「傳播批判理論」的張老師曾經如此告訴我們。在書中,過逝數百年的達文西就像一個頑皮的藝術家,向世人開了一個史上最聰明的玩笑,藉以嘲諷那些錯誤解讀作品,卻自視甚高的學者專家,更藉此隱藏符徵背後更重要的符指,也就是作者丹布朗(Dan Brown)在本書中所欲傳達的主旨:以大歷史觀點對耶穌基督的神性展開質疑。

由於《達文西密碼》書中提到,耶穌的神性其實是由世俗的「尼希亞大公會議」所決定,教會為了維持耶穌基督的神性,故極力消滅、隱除任何耶穌在世俗間的種種證據,包括與抹大拉的馬利亞的婚約。這種「陰謀論調」的小說形態激起西方基督教會對此書的大加撻伐,並開始出版「反達文西密碼」等專書來一一駁斥書中所引證的錯誤史料。本文試以小說的結構、引證的史料以及後續的影響,觀察分析《達文西密碼》在基督教世界中/小說推理世界裡,所引起渲然大波。

結構縝密 儼然電影分鏡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學時期曾經瘋狂的迷戀村上春樹。那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百分百女孩」,卻不曉得這名詞出自於村上春樹筆下的時代。在當時,"村上"這個名詞,是小眾文學擁護者的精神領袖;只要你讀過「村上春樹」的書,自然會有一股自我澎漲,「其他人都矇矇懂懂,只有我看得懂村上春樹。」,莫名其妙的優越感。

我的第一本村上的書是「百分百女孩」。因為當時的室友是日文系學生,他們老師在課堂上推薦村上的書,因此他買了一本「遇見百分百的女孩」。看完之後覺得不錯,所以就介紹給我。我對於第一篇「看袋鼠的好日子」沒啥感覺,倒是第二篇的「遇見百分百女孩」,讓我深切地感受到,「原來簡單的文字與體裁,也可以寫出感動人的故事。」

沒錯,村上的文字,說穿了,就是「簡單」。他很喜歡用譬喻,而且這些譬喻往往妙不可言。圖像式的語言交錯在極簡的文體中,三言二語就畫出整篇文章的輪廓,幾個生動的譬喻(往往令人發噱)就可以讓你捧腹大笑,懷疑這個人平常時腦袋瓜到底在想什麼?而這還僅止於短篇小說,長篇者如《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尋羊冒險記》、《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更是讓人拍案叫絕。特別是《挪威的森林》,簡直是所有村上迷一同貢奉的愛情經典。

村上的書,陪我走過大學時期那段慘綠的少年期。雖然寫作的年代不同(村上所描寫的年青時期,大多以日本學運為背景,那個三島由紀夫衝進教室裡切腹,既激情又浪漫的神秘年代),但是對於未來觀、愛情觀與事業觀,書中的主人翁往往和自己產生極大的共嗚。甚至,連自己的文筆(相信很多人都是)也受到村上的影響。簡單的主詞+動語+受格,極簡的地點對話,以及精確的商標時間年代。那個看似精準卻又疏離的世界,充分描述都市叢林裡孤寂而又異化的人群心理,不禁讓人心神嚮往之。

曾經有一陣子,身邊的朋友以《挪威的森林》裡的角色名自稱。「某某某是小林綠,你就是我的渡邊。」渡邊、直子與小林綠的三角關係瑩繞在所有大學男女的愛情世界裡,誰都有可能是渡邊、直子或小林綠。那種「最貼近的心往往距離你最遠,而近在眼前的人卻往往視而不見」的關係,不斷地在自己與朋友周遭重演。愛情的戲碼其實都一樣,怎麼搬演就是跳不出那幾套劇本。只是當主角是自己或是親近的朋友時,那種看小說置身事外突然被拉進故事情節的魔幻寫實感,往往是事過境遷多年後,在小房間內翻起陳年相簿與字條時,最令人心感神傷的催化劑。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聯合報校園特約記者金桔粒/台北報導】「大家好,我們是「CIRCUS」!」你看過有人拿蝌蚪泡珍珠奶茶嗎?或是把口香糖黏在頭髮上、脫了褲子在橋上裸奔?如果看到了,別以為你碰到了怪叔叔,他們可是最近最in的七年級生,以網路惡搞出名的團體「CIRCUS」。

「CIRCUS」有五名成員:團長Leo與四位團員:小馬、Eason、Seven和Kid。這五位在花蓮長大的大男生,平時就喜歡拿著DV到處亂拍,用影像紀錄自己的生活,玩著玩著,沒想到竟然就玩出了一番名堂來。

「CIRCUS」的團長廖人帥(LEO)表示,某一次團員Kid跟人打賭,喝酒輸了就到橋上裸奔。沒想Kid輸了後,真的脫了褲子在橋上裸奔,而這一切,全部被廖人帥用DV拍攝了下來,剪輯成短片,放到網路上流傳。「裸奔少年」之名傳了開來,也成為「CIRCUS」的成名之作。

適巧MTV台在徵選惡搞短片,廖人帥將「溜鳥俠」做了修剪後寄去徵選。結果雖然結果沒有被選上,卻因為網路效應而被Channel [V]發掘。經過洽談後,「CIRCUS」開始替Channel [V]拍攝一系列的惡搞短片。他們申請了一個網站,將所有作品放到網路上供網友瀏灠。不久之後,網路惡搞團體「CIRCUS」的名聲,就開網路上不逕而走。

身為團長的廖人帥,也是「CIRCUS」的靈感來源。廖人帥表示,大部份的時間都由他提案,團員估評後覺得可行,大家再著手拍攝。而後製剪接與配樂特效,則全部由廖人帥一手包辦,甚至連「CIRCUS」這個團名,都取自他畢展作品的名稱,於是也就順理成章地擔任起團長的職務。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