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i-Movie (13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選舉剛結束,昨天去便利商店買報紙,跑了三家,架上的蘋果日報全都空空如也,不信邪的又跑了二、三家,發現「蘋果日報」像是登了外星人登陸地球照片一般熱門地被搶售一空。隨手買了一份聯合報,回家上MSN後碰到學弟,提到他們昨天到羅文嘉的競選總部去拍照,正讓遇上狂熱選民上台幾乎切腹的情景。當現場的鎂光燈此起彼落之際,在他們按下快門的同時,突然發現自己嗜血的程度,跟他們在課堂上批評的「狗仔隊」幾乎如出一轍。

學弟問我「在那種情況下,該不該拍照?」時,我沒有正面回答他,卻想起了《狗仔隊》這部電影。

《狗仔隊》是由電視影集導演Paul Abascal執導演筒,梅爾吉伯遜監製的作品,故事講述一位男明星博‧賴拉米由於電影大賣而聲名大噪,引來許多狗仔隊拍攝他的私人生活,甚至影響到他的人身安全。在某次飛車追逐中,狗仔隊的車失事撞上賴拉米一家人,導致他的孩子腦部重創。狗仔隊們肇事後不但沒有逃逸,反而拍下車禍現場照片,大發利市。後來博賴拉米覺醒了,以自己的方式,狠狠地教訓了嗜血的狗仔隊……。

好萊塢拍攝的媒體亂象相關電影其實不少,如勞勃迪尼諾的《千釣一刻》("15 Minutes")就是典型「全民狗仔」的範例。原本期待由梅爾吉伯遜監製的作品能夠為這個通俗劇的題材,注入不一樣的氣象。影片的前半個鐘頭十分精彩,將狗仔隊尖酸苛薄的惡形惡狀描述的令人髮指,既寫實又極富戲劇張力,不禁令人懷疑這是某位明星的真實告白(有一幕指出很有可能是老梅親身體驗的故事,容後再述)。然而,到了影片的後段,卻成為一部不折不扣的復仇電影:男主角從一位飽受媒體壓力的明星老爸/丈夫,搖身一變成為馬蓋仙加皮爾斯布洛斯南,不但設計了許多反圈套,讓當初陷害他的狗仔隊們一一走進死胡同,後來還自導自演了一場引蛇出洞,騙過了警方,抓到狗仔隊的頭兒,然後再以英雄之姿出現在萬人空巷的電影首映會上,接受無數觀眾的掌聲與媒體的鎂光燈……。

嗯嗯,獲得空前的勝利。然後呢?沒有了。這部電影只告訴我們,如果你被狗仔隊偷拍的話,不要怕。將上班的外套藏起來,穿上S型的超人裝,然後你就可以再度演出一場美國英雄主義的勝利戲碼。套一句平時我們最常對明星的風涼話好了:「他該不會真以為自己在拍電影吧?」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肚子痛去上廁所胃腸舒緩點回來再寫
肚子痛去上廁所胃腸舒緩點回來再寫
肚子痛去上廁所胃腸舒緩點回來再寫
肚子痛去上廁所胃腸舒緩點回來再寫
肚子痛去上廁所胃腸舒緩點回來再寫
肚子痛去上廁所胃腸舒緩點回來再寫
肚子痛去上廁所胃腸舒緩點回來再寫
肚子痛去上廁所胃腸舒緩點回來再寫
肚子痛去上廁所胃腸舒緩點回來再寫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如果說《衝擊效應》是多元觀點的單一事件的折衝,那《11:14》就是單一事件所幅射而出的多元面向。

《11:14》是一部帶有實驗性質的黑色喜劇,片中以六個不同的觀點,分別講述在單一事件中,被圍繞在相關時空下的不同角色的故事。由年僅29歲的新生代導演Greg Marcks所執導的第二部作品,《11:14》無可避免地承襲了學生電影最愛使用的多重敘事手法,利用最少的場景和演員去發揮最大的戲劇張力。

由學生/獨立製片的電影,由於在資金奧援上的捉襟見肘,往往必須靠劇情的設定與人物的調度,以最精簡的演員與場地來完成一部九十分鐘的戲劇。《11:14》巧妙地使用了許多重複地點,讓相關場景因人物背景的異質性而重複出現,不但節省來返拍片地點之間的費用,更能有效地調度演員,在最少的場景裡完成最多的演出。劇本中每一場戲都是伏筆,每一句話和動作都與上下文前後呼應。每分每秒的劇情都在導演的精密計算之中,以全知觀點帶領著觀眾,從不同的面向去看待一場看似平凡的車禍發生。

除了絕佳的劇本之外,演員的演技也令人激賞。派屈克史威茲重回睽違以久的大銀幕,身型略顯老態,演技卻顯得精進許多,飾演起一個幾近廢材的頹廢老爸簡直是入木三分;希拉蕊史旺裝醜裝了個大牙套,飾演在便利商店打工的女職員,短短二十分鐘的戲將女職員從可憐搶匪男友的身份到幫他出點子的心路歷程詮釋的再生動也不過;特別一提的是Rachael Leigh Cook,六年前以《窈窕美眉》("She's All That")炒熱Ya片類型的她,飾演一位因為懷孕而詐騙眾男友墮胎費用的不良少女。Rachale Leigh Cook在裡頭的扮相簡直是風騷至極,與她六年前引領的青春形象完全不同。而整件故事也就是因為她為了墮胎的關係,進而與其他六個生命產生連動。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好久沒有看到那麼爆笑的電影了。

有人說日本是一個愛造夢的國家,將許多幻想寄托在綺麗的漫畫當中,讓豐富的角色在架空的世界裡自由自在地發展,進而成為另外一個世界。《戀之門》當真是抓住漫畫的精神,源源本本地將卡通性格的故事用影像傳達了出來。

《戀之門》的主人翁蒼木門,是一位自認為「漫畫藝術家」的無業遊民。他的作品不向資本主義靠攏,堅持創作自己為是「藝術品」的東西。這種乎頑固的根深蒂固的想法,是被同為畫家的父親所影響。而在推廣自己的「藝術」作品給大眾的同時,蒼木認識了愛玩角色扮演(Cosplay)的戀乃(酒井若菜 飾)。一位需要知音來慰藉空虛藝術心靈的落魄漫畫家,碰到一位尋找生命中完美Cosplay搭檔的美少女,這種劇情就像漫畫一樣,男女主角立刻一拍即合,頓時天雷勾動地火,一發不可收拾。許多誇張搞笑的情節也在二人矛盾性格的衝突中擦出亮麗炫目的火花。

像《NaNa》一樣,《戀之門》同樣改編自同名連載漫畫。只是《NaNa》人物的基本設定是站在寫實主義的角度出發,描寫二位同名同姓的女生,共同生活的點點滴滴;而《戀之門》則完全取法漫畫的精神,不論是誇張的演技、拼貼式的鏡頭、炫麗的色彩、以及無厘頭卻又讓人大聲叫好的歌舞片段……,在在就是將漫畫中的後現代精神忠實地以影像呈現在觀眾的眼前。觀賞《戀之門》時,必須將所有理性合理邏輯思考統統拿掉,觀眾只需要沉浸在導演所提供的笑料中即可(註:本片導演松尾鈴木也在片中客串漫畫家的角色,極為爆笑可愛。)。

儘管如此,《戀之門》的內容倒也不是如此空虛。除了實驗電影述事的手法外,《戀之門》其實處理著「藝術」與「通俗」二者之間的哲學觀。蒼木帶著自己的「石頭漫畫」四處碰壁,卻自視甚高堅信自己的東西才是藝術品,其他人都是不懂的欣賞的凡夫俗子;然而這個想法卻被一個小朋友一語戳破(順道一提,那位小朋友打起拳來的認真樣態還真是一絕呀),也就是再如何自認清高的藝術品,若沒有任何觀眾欣賞的話,也不過是沒有生命的「石頭」罷了。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樣的警匪片才算得上是好看的警匪片?是勢鈞力敵的警匪鬥智?還是劍拔弩張的緊張追逐?如果前者二要件是一部好看的警匪通俗片不可或缺的元素的話,那麼《殺人回憶》鐵定不及格,因為他沒有衝突性的追逐地面,也沒有與時間賽跑的精彩鬥智。但《殺人回憶》真的那麼失敗嗎?相反地,導演奉俊昊向觀眾證明,沒有上述二大商業要素,《殺人回憶》仍然可以成為韓片近幾年來最好看的電影之一。

《殺人回憶》改編自韓國真實犯罪事件。一九八六年,在韓國一個淳樸的小鎮京畿道發生了數起冷血的姦殺案。所有的被受者都被自己身上的貼身衣物綑綁塞口後先姦後殺。這幾起案件震驚了全韓國,警方亦成立專案小組偵查這起離奇的殺人姦屍案。憑直覺辦案的警員朴度文(宋康昊飾演)與另外一位員警總是隨機辦案。他們自稱可以透過嫌犯的眼神來判斷他們是否有犯罪,但其實不過是將可疑的人士抓到招供室裡屈打成招。由於惡行過於囂張引來媒體的注意,因此警方自漢城派來另外一位員警蘇大原(金相慶飾)。蘇大原靠科學證據辦案,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辦起案來的方式與朴度文簡直是南轅北徹。不一樣的辦案方式,目標卻是同一個殺人兇手。然而不管警方如何偵查,兇手似乎總是魔高一丈,順利的逍遙法外,迄今仍然是件懸案。

《殺人回憶》是導演奉俊昊的第二部作品。他以處女作《綁架門口狗》在韓國一炮而紅,不論在票房上或評價上都十分成功。儘管《殺人回憶》講述的是警方偵辦凶殘冷血的謀殺案件的過程,但手法上仍看得出奉俊昊所擅長的喜劇因子。不時出現的幽默感穿插在影片中,讓觀眾在緊繃的殺人氛圍中,仍可得到稍許喘息的空間。

不像一般警匪片著重緝兇的緊張過程,也沒有類型電影中聰明的歹徒與光明警方的正邪對恃,《殺人回憶》所呈現的,是一部人味十足的警界道德劇。奉俊昊以極端諷刺的戲劇手法,嚴厲批判早期韓國警方迂腐的官僚體制,如為了破案不惜刑求無辜人士、使用暴力方式辦案,以及對於科學證據的辦案手法的嗤之以鼻。在劇中的二位靈魂人物,宋康昊與金相慶,分別飾演辦案方式天南地北的二名警探。宋康昊利用直覺辦案,他認為只有美國那麼大的土地才需要用腦子辦案,在韓國這個「跟他老二一樣大」的小國家裡,「只要用雙腿辦案就行了」。諷刺的是,在劇中被他利用來辦案/刑求的雙腿,最後卻因為同伴的腿被鐵釘刺傷,破傷風感染而需要截肢;靠腳辦案/刑求的警察突然失去了雙腿,這種諷刺實在是既無奈又可悲。

而金相慶所飾演的警探,雖然靠著科學證據辦案而屢立奇功。但到了劇尾時,當他發現自己抓到的嫌犯因為科學鑑定的DNA報告而洗脫了嫌疑,理性證據與感性情緒的矛盾衝突時,也一度動搖了金相慶對於科學辦案的信心。我非常喜歡在接近片尾的時候,金相慶拖拉著嫌疑犯到荒野外,準備以私刑處決他,卻被一向大老粗的宋康昊抵擋下來。當一列火車經過,輾過那份從美國來的DNA檢驗報告,金相慶對於科學證據的信心徹底絕望,宋康昊也在此時承認了自己直覺的無能。他看著嫌犯的眼神,說:「媽的,我不知道(他有沒有殺人)。」透過雙眼辨視犯罪與否的辦案童話被惡狠狠的戳破,在「無罪推定」的法治社會裡,科學證據無法證明當事人有罪的情況之下,再如何怨恨嫌犯,無論如何也不能將其定罪。這就是人生的無奈,現實的人生不像佛經上所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或許時機未到,但在那之前,受害者只能以死亡的姿態存在於這世上,存活下來的人則選擇以罪惡感蠶食餘生。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一般人對故宮的印象,大概停留在「校外教學」的好去處,以及那是一個日本遊客很多的地方。對我而言,故宮是在國家機器意識型態的教育系統下,所形塑出來的歷史博物館,這國策性的語言無非就是「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自北京故宮"搶救"而來的中華民族國寶。」不過這一切當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收進記憶的倉儲區中。而當最近報紙標題炒的沸沸揚揚,斗大寫下「李敖:台北故宮是假的。」這句話時,我們才猛然想起:「是哦,台北市還有一個故宮在呀。」

電影《經過》則很不一樣。導演鄭文堂以他一貫細膩精緻的影像語言,以一部不論在形式上或是內容上都刻滿「顛沛流離」精神的古物《寒食帖》,串聯起古代人與現代人共容的心靈呼應,以及異國人士來台尋根的浪漫想像。

《經過》的劇情十分簡單。靜(桂綸鎂 飾)是一位故宮的解說員兼研究助理。她從小聽故宮的資深員工阿超伯講述民國三十八年時,國民政府將北京故宮的古物在如何險惡的環境中搬運來台,並且挖了一個山洞,將古洞埋藏其中。這像海盜船歷險記的精彩故事在小小的靜心中埋下了迷離奇幻的冒險種子。靜許下一個願望,就是這一輩子一定要進故宮的山洞庫房裡一探究竟,完成童年時的夢想。

靜曾經愛慕過一位學長,他是靜學姊的男朋友,東橫。東橫(戴立忍 飾)自從和女友分手後,便過著消極喪志的生活,偶爾當特約作家替公家機關寫文章貼補家用。靜不忍心看東橫無法走出失戀的陰影,因此常約他出來吃飯喝酒,還幫他介紹了故宮的案子。某一天,故宮來了一位日本遊客,島。島(蔭山真彥 飾)為了目睹蘇東坡《寒食帖》的真跡,特地自日本飛來台灣尋寶,而巧遇了在當解說員的靜。三個人三段故事,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放不下的牽掛與殘缺。而就是因為經過了這些殘缺,讓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與成長。

《經過》像是一部清新的電影小品,以故宮文物為背景,講述一段關於「殘缺」的故事。劇裡的每個角色都懷抱著一些缺憾:靜愛慕著東橫,卻因為學長前女友是自己的學姊而不敢吐露自己的愛意;東橫懷抱著一份失去的戀情,他將那戀情視為人生必經的殘缺而不肯自陰影中走出,就像他一直留著桌上缺了一角的古碗般;日本遊客島的爺爺曾經在日本修復過「寒食帖」,現在人老病衰卻想見「寒食帖」最後一面而不可得。島為了完成爺爺的願望,特地自日本飛來台灣,希望看到「寒食帖」的真跡,卻因為不在展示期而無法圓夢。然而在機場時,當靜給了他以「寒食帖」為本的最後一片郵票時,似乎多少也彌補了島無法看到真跡的缺憾。這些缺懷在三人心中,或多或少成為人生裡的不完整,卻也從中生出力量,人因此而成長。

喜歡鄭文堂鏡頭下的台北,在繁忙的都市叢林裡帶著一絲古意的小村情懷。靜搭故宮專車的公車站牌,既詩意又古色古香、東橫吃麵與居住的地方,宛如一個世外桃源,與東橫在片子的開場,看著一幅留白的水墨畫的意境不謀而合;而島在麵攤吃麵時,不但碰上正巧在問路的東橫(只可惜兩人相見不相識,大有人際關係六度象限的味道在裡面),還碰到一位正好會講日文的老闆。鄭文堂用極為戲劇化的生活元素,巧妙地勾勒出中國、日本、台灣三地之間文化的共通性,以及二次世界大戰後,文化交融下一種不可切割的歷史感。

我喜歡放在電影裡的一些小細節,如桂輪鎂在家中找著丟掉的幻燈片、公車上喜感十足的司機陳慕義、教太極教到一半被打來的手機擾亂的阿超伯、以及戴立忍一個人在麵攤吃麵的孤獨感。我最喜歡戴立忍回到空蕩蕩的房間裡打稿,遇到友人的邀約便公式化的回答「我要回家趕稿」。這種現代化的公事藉口,想必會引起許多用同樣理由回家看電影上網無所是事的Soho族的會心一笑。

回到製作面上,《經過》是一部十分精緻的作品。可惜的是它的劇本邏輯與形式與前幾年的二部國片過於類似(楊德昌的《一一》與楊順清的《台北二一》),都是以一位日本遊客為故事的轉折點,然後在日本人/台灣人當中去折衝,找到彌補自我心靈成長的方法與力量;再者就是動畫過於粗糙。其實以一部35釐米電影的製作規格,一定可以負擔比現在電影裡品質更佳的動畫。否則品質精良的影片,卻被看起來像國策片的粗糙2D動畫給拉下水準來,真的是很不值得。

該不會,這是導演故意為這部電影所製造的"缺憾"吧……,哈哈哈。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國片近幾年來鮮有「類型長片」的出現,尤其是「成功」的類型片。《雙瞳》可以算是近幾年來唯一成功操作的商業類型片,但由於挾著美商哥倫比亞的資金挹注與跨國合製,儘管全台有近八千萬票房的收入,一切都是好萊塢式的商業操作也難以反映出台灣電影的製作環境與真正的市場方向。而《宅變》的出現,無異地替近幾年來低迷的國片生態,開創另外一股不同的新風貌。

《宅變》描寫一位自英國留學回來的建築師楊晉璿(張大鏞飾),繼承了一棟豪宅。他與未婚妻徐筱佑(關穎飾)一同住了進去後,卻接二連三的發生無法解釋的怪現象,包括好友的離奇失蹤與死亡,甚至連承辦這件案子的警官也無可倖免。為了追查事情真相,徐筱祐展開一連串的調查,卻意外發現了這棟豪宅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而甚至引來她的殺機……。

一般而言,歐美的鬼怪片會賣弄怪物的視覺效果和音效上,日系鬼片則著重於氛圍的塑造。如果你抱著看歐美鬼怪片或日系鬼片的態度去看《宅變》,那你可能會大失所望。做為一部鬼怪的類型片,《宅變》少不了一些功能性的嚇人橋段,譬如說警探的離奇失蹤,以及徐筱祐好友在機場上吊身亡的恐怖鏡頭。但電影中並未對楊家一家十五口上吊身亡的過程做細節描述,反而是在片頭以極為淒厲的畫外音營造出看不見的恐懼。而旋轉的死屍雙腿配上看不見繩子卻聽得見繩索緊絞的音效,也讓觀眾有足夠的想像空間,去感受一家十五口被「小鬼」滅門的空前恐懼。

《宅變》講的雖然是一個養小鬼的故事,但所處理的主題,卻是「家庭」與「犧牲」的概念。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我們往往被教育「犧牲小我,完成大我」。這個「大我」可以延伸詮解釋為個體所安以為居的群體,可能是「國家」或是「家庭」。可嘆的是,在父權思想凌駕母性社會的華人家庭裡,這類被犧牲奉獻的弱勢者往往是女性。為了家庭的興盛,她們是沒有聲音的一群,只能被教導逆來順受。有趣的是,這群被教育「逆來順受」的女性,往往在日後,變成另外一個世代的加虐者。這種虐待/被虐的主客體的循環,可以明顯地在傳統的「婆媳問題」中看出端倪。而《宅變》巧妙的抓住這個概念,藉由「虐待」與「被虐待」的主客體轉換,來突顯了中國人對於弱勢者的無情,也得以放大被虐者對於加虐者的仇恨,讓整個報復行為的動機更加強烈。

沒有跨國合製在條件上的綁手綁腳,《宅變》全面啟用華語演員,全部以華語發音做全球式的行銷宣傳。演員表現的恰如其份,關穎將一位搖擺於事情與愛情之間的事業女性詮釋的極佳,她對事業的執著讓她在舞蹈上有卓越的表現,而對愛情的堅毅也合理地解釋了片尾她不畏懼恐怖的家族傳說,決心留下楊家後代的決定;特別一提的是飾演張大鏞母親的新人演員林青青,她那瘋狂且歇斯底理的演出,將被虐待的弱勢婦女詮釋的令人既心痛又惋惜,完全沒有新人的生澀,是值得期待的明日之星。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前幾天在批踢踢的表特版亂逛,無意間發現一個短片連結,叫《藍天情聖》。原本以為又是一部高中生拿著DV亂拍的惡搞作品,沒想到看完之後卻令人驚豔,難以想像這是高中生拍出來的作品。

原波網友本來是想問短片中的女主角名字(批踢踢的表特版已經儼然成為全國最大的尋人中心了),沒想到卻意外的炒熱這段影片。許多看完影片的人都覺得十分感動,紛紛推文推薦,包括我在內。雖然說影片構圖不是很好,剪接、美術與聲音也有些粗糙,但是影片整體營造出來的情緒非常精準,甚至比一些技術純熟但情感做作的短片要來的好很多,不禁令人訝異現在年青人在影像上的敏感度著實大大超越同年代的長輩們。

《藍天情聖》光是從片名,就可以知道這是一部以威爾史密斯的《全民情聖》為藍本的改編之作。故事描述一個走遍情場的高中生情聖,帶著一群去死去死團的團員,幫助一個其貌不揚而又身裁五短的小胖仔,追求夢寐以求的校花(有點像是《全民情聖》的宅男版)。故事雖然簡單而俗爛,但是剪接節奏非常明快,情緒也抓的恰到好處。許多音樂下的時間點非常的準,配合起影像會讓人引發化學作用,產生一絲絲的感動(奇怪,不就只是一部一群不會拍電影的高中生拍的小短片不是嗎?)

《藍天情聖》雖然劇情普通,但是導演在部份橋段上的安排可以看得出功力的。譬如說其中一幕,去死去死團的某團員拿著狗餅乾要去引誘女主角的貴賓犬。那幕著實高明,鏡頭焦距由前景的餅乾對到遠方的小狗,聚焦後正好貴賓犬看著鏡頭然後汪汪的跑過來,這甚至在業界也很難CUE得到那麼正確的動物表情,《藍天情聖》做到了,令人激賞;另外還有一幕,男主角到河濱公園旁,將挖好洞、注入酒精的「我愛妳」三字用仙女棒點燃時,連在電腦前面的我都莫名其妙的感動起來。如果身歷其境的話,女主角點頭答應醜男的告白,觀眾應該是十分可以理解與認同的。

很訝異現在年青人對於影像的敏感度竟是如此的準確。雖然網路上仍然充斥著許多粗製濫造的搞笑惡搞片,但是在眾聲喧嘩的創作風氣中,這種大量的出產是有益於創作者腦力激盪的。看完這部小短片,心中不禁也浮起一絲心動,好像又回到初戀時,第一次和異性告白、第一次牽手、第一次擁抱的那種微酸。如此低成本的影片能夠引起共嗚,請容我俗爛的加一句cliche,台灣的電影還是有希望滴。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已經黃牛了還是寫不出來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很久之前就在蘋果電腦的預告片網站上看到這部電影的預告,當初還以為是啥怪物片,因為預告片有一段是,男主角Cillian Murphy變成紅色的左眼被highlight起來,再加上旁白"Sometimes ba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還以為女主角是唯一的受害者哩。看完之後才發現,原來這是驚悚大師Wes Craven的小品之作。


這不是一部複雜劇情的電影。影片節奏明快,劇情簡單明暸。恐怖份子(由Cillian Murphy飾演)尾隨飯店經理(由Rachel McAdams飾演)上飛機,以她父親的性命威脅她,要她將國土安全局局長準備下榻的房間改成恐怖份子的指定套房,方便歹徒行刺。後來在飯店經理的急中生智下,才化解了一場危機。

電影很簡單,邏輯也不難,時間也很短,以驚悚類型片來說稱不上「典型」,恐怖小品倒說的過去。只是令人納悶為何以《半夜鬼上床》(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的弗萊迪嚇的全世界觀眾不敢睡覺、又以《驚聲尖叫》系列成為年青人心目中最in的恐怖大師Wes Craven,為何會接拍像《赤眼玄機》這類的小品?我想,除了想像導演是一位勇於往多元題材與類型挑戰的電影人外,好像也想不出第二個理由了。

《赤眼玄機》其實不需要用過於雞蛋裡挑骨頭的邏輯去看待。現實生活中一定有比用火箭炮大辣辣的射向旅館房間更縝密、更精細的行刺計劃,但那實在不是本片的重點(911之前有誰想得到民航機會撞上雙子星呢?)Wes Craven在這裡玩的,是將驚悚片的類型,以「小品」的方式呈現。整部片可以說是劇本寫作的絕佳範例。畫面中的每個鏡頭都有涵義,並且前後呼應、出場的人物不多卻也各司其職。且故事主軸的單一場景佔全片的三分之二長。僅管號稱是夢工廠出來的大製作,卻隱然有獨立製片的精神。

我蠻喜歡導演設計出來的一些橋段:片頭麗莎打網球眼神堅毅的照片,顯現出無論在體力或是求勝心上,她都是不弱人後的女強人;趕往機場路程中緊急處理臨時被代班小妹取消的房間危機,也顯示出她臨急應變的冷靜能力。而麗莎在飛機起飛前的焦慮,我想是每個第一次搭乘飛機,尚對其安全性存疑的旅客所感同身受的。而麗莎與傑克森在衝突後走出廁所(←這裡要詌譙一下,那個廁所太乾淨了,前一位使用者還是男性哩),被空服員叫住時。當鏡頭定在傑克森膚淺地向空服員打哈哈時,麗莎早已偷了耳機怪客的筆,準備下一次的大反撲。

許多細節在電影中流動,雖然稱不上絲絲入扣,卻也是前後呼應。不過吧台上的對話與上飛機前的鋪陳過於冗長,是本片的敗筆,前二十分鐘有點令人昏昏欲睡,但一上了飛機之後,戲劇張力就在狹小的座位空間內漫延開來。

我喜歡Rachel McAdams的演技。在《婚禮終結者》中飾演迷死人不償命的甜心可人兒,在《赤眼玄機》裡卻是報仇不眨眼的新一代女打仔,對應起Cillian Murphy這位已經在《蝙蝠俠:開戰時刻》裡耍狠的稻草人可是絲毫不遜色。Cillian Murphy的扮相真的是夠邪門的了。長的不算帥的他有種英國紳士有點ㄍㄧㄥ又不太ㄍㄧㄥ的悶騷特質。表面看似溫文儒雅,其實隨時可以情緒爆發。內歛的演技詮釋起這位人面獸心的恐怖份子還真令人起雞皮疙瘩。

《赤眼玄機》結構簡單卻嚴謹,格局不大卻能以有限的元素激發引人入勝的戲劇張力。再加上演員們舞台劇似的爭鋒相對,以及不時穿插的小幽默,都讓這部片形成另外一種驚悚片的風格。用過多現實的邏輯來看這片只是徒傷腦細胞,其實大師Wes Craven肯放下身段拍一部小品讓大家笑笑,觀眾該偷笑了。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只要是會剪接的人,聽到《迴光報告》的英文原名"The Final Cut",應該會露出會心的一笑吧。這部片子不曉得蘋果電腦有沒有收錢?搞不好以後微軟日後會趁勝追擊,投資一部電影叫"The Movie Maker"也說不一定。

玩笑話歸玩笑話,不過光是聽英文片名(中文片名只會讓人想起「迴光返照」這幾個字,就像這一陣子的《赤眼玄機》老是被念成《四眼田雞》一樣),就大概可以猜出這部片的一些端倪。"Final cut"在剪接術語來說(←突然變的專業起來了,噁),就是「定剪」的意思。放大到電影來說,就是某人的人生,在告別式時會以「影片」的方式呈現出來。而告別式所播放出來的影像版本,基本上就是替那人的生命下註腳。就算你生前做過再卑鄙下流無恥齷齪的勾當,在巧妙的in/out點的選擇下,你還是可以變成一個人人敬仰的大好人。

其實,《迴光報告》要傳遞的概念很簡單,就是「記憶的私有性與可信度」。記憶可以分成二種,一種是每個人獨特的記憶,如日常的生活起居、與朋友愛人們的親密舉動;另外一種屬於集體記憶,也就是某個事件或人物由部份群體共同分享。在《迴光報告》裡,商人拿逝者的記憶來生財,藉由剪接他們生前的生活點滴做為告別式上的「最後一幕」。但是有人反對這種商業行為,因為他們認為「記憶」是私密的,是獨特的,是不可被人剝奪與分享的。再者,經由剪接過後的記憶,去蕪存菁下的美好人生,難保呈現出來的不夠公正客觀,標示物與內容不符的期騙社會大眾之嫌。

但《迴光報告》裡並沒有深入探討那麼多的細節。或許導演將時空設定為「這是一個記憶可以被切割剪接的年代」,因此對於一些背景設定也就呼嚨過去了。故事的衝突點在於,一位生前有醜聞的重要人物過逝了,由羅賓威廉斯飾演的剪接師原本接到這個案子,要將此人的記憶剪接成一部可以在告別式上放映的美好人生,卻被一些反動份子威脅交出記憶晶片,因為他們需要晶片中的記憶資料,來做為此人生前所做的不堪行逕的證據。

結局我不多說了,總之是以悲劇收場。羅賓威廉斯在這部電影裡收起平日嘻笑怒罵的搞笑風格,變成一個低調寡言的自閉剪接師。一位演員尋求多元戲路發展,這原是無可厚非。但如果不搞笑看起來就像自閉的話,那就有點失敗了。《迴光報告》裡羅賓飾演的剪接師,活脫是《不速之客》(One Hour Photo)中那位照片沖洗店員的翻版,演技方面並沒有更大的突破。吉姆卡維佐的戲份搶眼卻太少,整部片一直繞在羅賓威廉斯身上卻沒有重點。一下子講童年回憶,一下子要處理「記憶私有性」的大議題,二個焦點混淆,反而不曉得哪個是重點了?也可惜了久違的蜜拉索維諾,在裡面的扮相非常有成熟美,卻淪為偶爾上上床、發發牌氣的花瓶角色,令人扼挽。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肯德基有個廣告:一個小孩/軍人/剃度和尚在地上打滾,喊著:「這不是肯德雞,這不是肯德雞。」相信很多看過這系列廣告的人,都知道這典故來自於一部韓國片《有你真好》。當然肯德雞不是重點,重點是今天在華納看了韓國導演金知雲的新片《不悔》後,我真的很想拿著票根在電影院學小孩子大叫說:「這不是金知雲,這不是金知雲。」

第一次接觸金知雲的片,是2003年看的《鬼魅》。那是我第一次接觸韓國片(很湊巧,那年正好是韓國片在台灣當紅的時候,之後就開始走下坡了。)《鬼魅》完全打破我對韓國電影的印象,不論在劇情、美術、音效或是演技上,皆屬上乘之作。劇中那色彩華麗而又幽暗的美術,隨著音樂的流轉,隱約露出一絲悲傷卻又帶點詭異的情緒。那是一部以「鬼片」來包裝的心理劇,離奇的劇情再加上二名可愛的蘿莉女主角,變成一部令人目不睱給的好片子。自此,我開始對金知雲產生興趣,也開始看韓國電影。而看了幾部完全抄襲好萊塢的商業爛片後,除了金知雲外還能夠吸引我注意的,就只剩下金基德了。

我看的第一部金基德的電影是《春去春又來》,老和尚和小和尚頗有禪意的對話算是本片的賣點,清幽淡雅如一碗飄著清香的綠茶。第二部看的是《援交天使》,聽說拍的時間很短,但劇情有張力,情緒也十分飽滿。我特別喜歡他那有美術沒美術,看似簡陋卻總是透露出無限意含的簡單場景,片尾充滿寓意又發人深省,令人拍案叫絕。後來又看了朴贊旭的《老男孩》,被片中華麗的美術而驚人的劇情所吸引。韓國片頓時成為我取代好萊塢看電影的動力泉源。

疑疑,這不是《不悔》的影評嗎?怎麼會講到金基德和朴贊旭去呢?唉唉,實不相瞞,坐在電影院裡看《不悔》時,我一直被劇情和場景誤解,以為我在看朴贊旭的片子。但是我的理智一直告訴我:「別分心,這是金知雲,金知雲呀。」心裡頭卻一直叫著說「不不不,這不是金知雲,這不是金知雲。」

怎麼說呢?《不悔》講的是一個殺手的故事,由李秉憲擔任這個「師奶殺手」的角色。故事大綱十分簡單:一個原本替公司老闆忠心耿耿的保鏢,因為做了錯誤判斷而被老闆下達了格殺令,但是因為男主角命大躲過追殺,還策畫了復仇計劃。相同的電影劇情不知凡給,本來還期盼在《鬼魅》中給觀眾來個一百八十度結局大轉彎的金知雲,可以給這部殺手復仇片不一樣的氣象。但是,我的期盼落空了:金知雲變了。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麥克貝就是麥克貝,走到島上還是口袋麥克麥克,到沙灘上撿貝殼。

我不會說「麥克貝回來了」之類的話,因為他從來就沒有背離過自己的風格:飆車、追撞、槍戰、激情,搖晃猛zoom in、zoom out的快速鏡頭,以及,哦,差點忘記了,「拖戲」。

看《絕地再生》之前到電影版去晃晃,是絕對不會踩到地雷的,因為這顆詭雷在預告片裡面就已經爆光光了。當Ewan McGregor對Steve Buscemi大喊說"Why did you lie to us?",Steve Buscemi一派輕鬆的坐在椅子上說"You're not real. You're copies of people out here in the world. ",就已經把這部片子百分之九十的劇情講光光了。再加上預告最後一段,二個Ewan McGregor對望,不曉得誰真誰假之際,恭喜你,你已經正式與編劇齊名,不用看電影就知道劇情在演啥了。

如果你是六年級生,而且小時候是遠景系列的倪匡科幻小說迷,一定會覺得故事怎麼會如此似曾相似。沒錯,同樣複製人移植器官的題材,早在二十幾年前就在倪大師的科幻小說「後備」中出現過了。差別僅在於,倪匡小說裡的複製人,個個都是白痴(平心而論,這比較合乎邏輯),而《絕地再生》的複製人,則承襲了美國自由主義精神,人人都有free will的終極原則:每個個體都神聖不可侵犯,管你是植物人還是複製人。反正小貝本來就不是劇情片導演起家,劇情改編自二十年前的老小說,只要版權有搞定,觀眾也無從置啄。只是在劇情設定與人物如此雷同的情況下,我懷疑編劇有偷偷看過倪匡的小說。或是倪匡在二十年前偷抄了外國人的idea,這大概只有當事人曉得了。

若撇開劇情不談,其實也只剩下「麥克貝」流式的攝影風格了。片頭大海湛藍的畫面拍的極美,Scarlett Johansson的金髮在深藍的海洋中簡直美呆了。而二人在逃跑時的色調切換,雖稱不上有什麼意思,卻也滿足了視覺上的刺激。只是在後頭的飛車追逐部份,雖然承襲了麥克貝式的close shot與速度感,卻讓人覺得刺激有餘而創意不足。鏡頭搖前搖進的運動在《絕地任務》(The Rock)中算已臻極致,再使用就顯的黔驢技窮。而卡車鋼釘脫落飛散大馬路的橋段,也頗有《絕命終結站II》借光借火的味道,換湯不換藥的飛車追逐僅管拍的驚心動魄,也難進入經典動作畫面之殿堂。其他一些導演個人攝影的小習慣就別提了,如用低仰角的角度拍攝反派角色,把Sean Bean和Djimon Hounsou拍的像吳宇森的小馬哥一樣,又酷又帥。除了風格化之外,實在是想不出什麼更精確的意義在裡頭了。

可惜了Ewan和Scarlett這二位演員了。Ewan片頭懷疑"The Island"有鬼的疑心戲演的還不錯,但是一到了現實世界卻變成一個白痴,只要呆呆演一個傻子就可以輕鬆過關。不過後頭跟自己的本尊出現時,Ewan秀了一口切換蘇格蘭英語和美式英語的絕活,沒有看過之前的《猜火車》的話還真不知道他是道道地地的蘇格蘭人哩。Scarlett的戲份倒表現的中規中矩,只是可惜了她的演技,卻只能在裡頭演一個不經世事的純情少女,唉唉。

"複製人"這個話題可以提到的面相很多。比較可惜的是,《絕地再生》中,複製人變成一個背景,沒有深入去探討當中可能觸及的道德與法律問題。但對一部動作片而言,要在劇情中放過多的道德法律討論是政治不正確的做法,標準也過於苛刻。至少在運鏡、剪接與音樂上,都有一貫麥克貝式的商業華麗風格。如果撇開劇情沒有創新之外,倒也是一部不數的爆米花電影囉。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第一次看《美麗時光》,是在光點戲院的某個影展週看到的。張作驥的電影一向以「寫實」、「黑暗」著稱。第一次看張導的電影是《忠仔》,記得看不到三分之一就轉台轉掉了。原因無他,就是因為片子過於寫實與黑暗。電影是娛樂事業,看電影是冀望從聲光效果中去得到愉悅,滿足現實生活中無法企及的夢想。但是看張導的作品,「希望」與「光明」是唯二不會在他電影裡出現的代名詞。

說老實話,如果為了讓台灣電影走出沉重與悲情的印象,那我實在不應該說我喜歡這部電影,因為在《美麗時光》裡,你看得到幫派份子、不良少年、弱勢族群……等社會的黑暗面,怎麼說都不算是振奮人心的元素。看《美麗時光》之際,一股龐大的無力感在電影中流動,從中無法看到任何希望,只能隨著角色的沉淪與墮落,墜入沒有光明的人生幽谷中。但若撇掉對於「國片沉悶」的刻板印象的話,《美麗時光》所承載的情緒,其實是大於影像本身的,這也是我對這部電影又愛又恨的原因。

第二次看《美麗時光》,是在研究室的蘋果電腦。看完之後,同樣的無力感再度襲上心頭,令你的心揪痛:小偉的純真、小敏的病痛、小傑的衝動,以及影片所傳達的沉重抗議:國家對於照顧老兵的漠視、社會忽視少數族群、民眾姑息黑道幫派的駝鳥心態……。這一切透過影像、透過劇情,一幕幕呈現在你面前,讓原本可以關掉電腦的我,仍被那強烈且無力的情緒所包圍,無所躲藏。

或許,張導對於影片中的抗議是有意的,不過影片中的苦悶,倒也不見得沒有發洩的出口。「魔幻寫實」的手法在《美麗時光》中可說是玩的淋漓盡致。打從片子一開始,小傑便以展露自己的魔術師特質,來框整本片的基本tone調:小傑藉由魔術,讓小敏看到拍片中的獨角獸。而小傑的弟弟阿基在橋上看到二個長得像自己的年青人從橋上跳下去,也頗有後設主義的自我實現預言的味道在。片尾小傑因誤殺黑道老大,而被幫派份子追殺至死。小偉在巷子口邊看到若無其事的阿傑後,帶著他一塊逃亡,跳入混濁不堪的河水裡,卻進入了無垠無盡的湛藍大海,那根本就是心理學上的補償作用嘛。

不像《一一》所描述的中產階級家庭,處理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衝突,《美麗時光》所傳達的是更強列的抗議,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以及對於自身的反省。藉由不光明與寫實的黑道暴力鏡頭,來突顯這個社會的黑暗本質,揭露光明表面下的惡臭褥瘡。魔幻寫實的手法是否為導演做為躲避電影黑社會的另一個烏托邦,或是另一種阿Q式的心理治療,我們不得而知,只是打開現在的報紙電視,滿滿人吃人、人咬人的社會新聞,都讓這個放在片頭的《美麗時光》四個大字,顯得又無奈,又諷刺。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911事件後,美國人拍大動作場面的電影,似乎就開始綁手綁腳。首先是拍到雙子星大樓的片段要拿掉(如之前《蜘蛛人II》的前導預告);有影涉到恐怖份子的電影也被迫延期上檔(如阿諾的《間接傷害》)。除了消極的迴避911事件可能帶來的可能聯想與傷害外,好萊塢似乎也打算跟政府合作,共同攜手拍攝愛國電影、培養國族意識來打擊恐怖份子。對我而言,《世界大戰》就是這麼樣的一部片子。

姑且不論史蒂芬史匹柏是否用H.G. Wells的同名小說《世界大戰》來以古諷今,這真的是一部愛國(這裡的國當然是美國)的片子耶。上映日期選在國慶日的前幾天上映,很明顯地又是一部朝《ID4:星際終結者》路線大賣愛國情操的熱血電影。只是在ID4裡被外星人打的七零八落的美國空軍窘樣,在《世界大戰》完全看不到。《世》中的美國國軍看起來既人道又有尊嚴。就算外星人有防護罩把自己保護的好好的,美國國軍仍要奮死一搏,純粹為了讓平民百姓有時間撤退;而湯姆克魯斯的兒子看到軍隊,就像蜜蜂看到花一樣的撲上去,其花痴的程度真不亞於《決戰時刻》("The Patriot",光看片名就知道有多愛國了)裡,立志從軍人的Heath Ledger了。而那些被稱為"invader"的外星人不斷地被隱喻為"恐怖份子",當真是把那些發射死光、吸乾人血的恐怖份子罵到臭頭到一種淋灕盡致的地步了。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史密斯任務.jpg近幾年來提到動作喜劇片,大概都會想到麥克貝之流的(如《絕地戰警I、II》)的超華麗飛車追逐,然後再滲雜大量的美式幽默。雖然動作場面大,但是公式化的表現總是讓人覺得劇情浮浮的(個人覺得麥克貝只有《絕地任務》可以看)。好萊塢也深知,僅管是類型片,求新求變符合觀眾善變的心,也是很重要的。《史密斯任務》(Mr. and Mrs. Smith)雖然是一部動作類型片,但細看其敘事結構與搞笑元素,融合後所帶來的卻是另外一番不一樣的動作片氣象。

《史密斯計劃》揉合了多種類型片的菁華:「動作片」、「喜劇片」與「愛情片」,你可以視它為動作片,但透過剪接或是對話所創造出來的笑點,也能該片放在「喜劇片種」內而等同視之,若單獨將其視為喜劇片,其效果絕不亞於一般的通俗片。

《史密斯計劃》讓這幾種片型的結合變成可能。首先,婚姻的存在為何?相信許多夫妻就跟史密斯夫妻一樣,在家中老公溫柔體貼、老婆端裝嫻淑,但一到外面,手上的戒指就被拔下來了,然後戴上面具,過著另外一半所不知情的生活。對於婚姻,導演用極其辛辣的符碼(男人總是愛打「炮」,一擊必發;女人講話總是像機關槍一樣答答答)來具象化婚姻的種種不堪,然後大打出手後再以甜蜜枕邊遊戲收尾。愛情這種真真假假、爾虞我詐的猜心遊戲,還真堪用戰爭來模擬形容呢。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首先必須承認,我並不是星戰迷,對於《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中,錯綜複雜的行星名以及數不清的銀河系祖宗十八代,可說是看的一頭霧水,完全是憑著一股「大感覺」在看電影。雖然不是SW的超級大粉絲,但該做的功課還是一點都沒少:靠著小時侯三台拚命重播的四、五、六集,以及從大學到研究所搶第一輪的首部曲與二部曲,我都沒有錯過。對我而言,SW3做為這一系列的終曲,算是勉強畫下一個不完美但尚可接受的休止符。

先說好的部份好了,我很喜歡SW3的開場:安納金和歐比王聯手拯救卜白庭的戰爭場面,飛滿在四、五、六集的H型戰機、聰明可愛的吸塵器機器人R2、歐比王騎來追殺壞蛋的變色龍大蜥蝪,以及最後安納金與歐比王對決的火山場景,再再令人對好萊塢雄厚資本背後所呈現的精緻特效大開眼界。在SW3中,盧卡斯不再強調炫目的特效,而將動畫做為敘事背景,讓劇情穿梭於那令人眼花暸亂的奇幻星球中,更讓這個發生在"far far away"的銀河系,多了一份魔幻寫實的真實性。

我尤其喜歡結尾的部份,歐比王VS安納金,以及西斯大帝VS尤達大師的雙對決,不論是在武打招式和對戰場景,都比前二集出色許多。而安納金最後被歐比王「一劍斷三肢」的悲劇場景,更讓人在埋怨叛節之餘,稍微同情他那極度悲慘的處境。

不好的地方多不勝數,而大部份是劇情的轉折不夠。SW3算得上是科幻版的《伊底帕斯王》:主角安納金對於母親強大的依戀轉移到了親蜜愛人帕咪公主,甚至為了她,跟亦師亦父的歐比王對決,最後被放逐在悔恨的黑暗中,成為戀母弒父的悲劇英雄。儘管在二部曲中,安納金在母親被殺害的同時,便已經埋下黑暗力量的種子。但是如果將那喪母之痛,過度延伸為害怕再度失度生命中另外一個重要的女人,轉而放棄所有的一切,成為黑暗之君,這理由似乎又過於勉強,因為身為銀河吳三桂的愛妻,帕咪若想要坐穩陳園園的位置,光只是靠每次出場都會變化的新髮型是不夠的。而安納金只因一個老婆難產的惡夢,而犧牲掉他曾經所重視的「民主程序」與「絕地信條」,莫名其妙地拜進西斯大帝的門下,這弟子似乎也太好招了吧。

雖然歷史是由許多的偶然而造成的。對於觀眾與盧卡斯而言,我們站在一個全知的觀點,去看一個擁有悲劇性格的英雄,不可避免地走向他那悲劇的終端,但若SW3能夠多加一些讓安納金情緒轉折的戲份,發展成三個小時的電影,或許就能夠彌補劇情中極端不合理的部份。否則,單單只是憑著參議長的一面之詞,認為絕地武士叛變,就說服了所有銀河系中一千多個行星政府,通過那極度不合理的星際戒嚴條款,怎麼想都覺得那些外星人除了長得奇形怪狀外,腦袋也是智缺的令人發噱。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報-剎靈好萊塢向國外借光借火,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從早期用西方導演尋找東方題材(《太陽帝國》與《末代皇帝》),到中期的找亞洲導演到好萊塢拍片(吳宇森的《終極鏢靶》和《不可能的任務II》)、中後期買下故事版權找西方導演重拍東方故事(《七夜怪談西洋篇》、《咒怨》),到現在買下故事版權請亞洲導演重拍自己的故事。不斷進化的電影拍攝模式,顯見好萊塢極欲跳出類型片的窠臼,尋找開發票房潛力的拍攝模式與製作流程。《剎靈》(The Ring Two)就是在這樣子的背景中產生的。

相信每個看過鬼片的人,都會視中田秀夫的《七夜怪談》為經典吧。《七夜怪談》以極為隱晦的手法,利用電視這個普遍到不行的媒介,挖掘出人們心中最深層的恐懼。貞子在一夜之間,成為所有鬼片裡爭先模仿的對象,也脫離了日本鬼片中,一向以「怪物」、「奇譚」為敘事主軸的模式:妝塗到蒼白的鬼再也嚇不了人,長得奇形怪狀的比留子也失去了牠的舞台。唯有以恐怖氣氛取勝,三不五時跳出來叫你關電視的小貞貞,才是嚇人的狠角色。

我是金桔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